美國照常群聚不戴口罩,甚至有診所隱瞞確診

作者:Dr.Phoebe/小牙醫的觀察站

上個禮拜是肺炎襲美的一周年,美國疫情嚴重舉世皆知。加州也在 1 月 20 日成為第一個邁向 300 萬確診人數大關的州,根據《ABC新聞》的報導,在 2020 年 12 月 24 日,加州才剛剛破 200 萬人數,病毒火速席捲全州。

雖說不少人也表示,這些數字估計是顯示出美國剛剛過完三節(感恩、聖誕和新年)的聚集結果,但是光洛杉磯裡面就有三分之一的人曾經確診,而每 6 分鐘就有一個人在洛杉磯因為疫情死亡。我們家附近最近的醫院已經全部爆滿,搭起了帳篷來處理不緊急的病人。新聞指出,洛杉磯加護病房達到極限、氧氣用盡,連救護車還得繞好幾個小時的遠路,努力尋找願意收病人的急診室。

照常群聚不戴口罩,甚至有診所隱瞞確診案例

新聞上的數字的確可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讓我一再見證美國人充滿「彈性抗疫的樂觀態度」:開車在高速公路上,車子照塞,和去年 3 月洛杉磯空城形成強大的對比。公園裡的遊樂設施曾經在疫情重新爆發時一度關閉,但被諸多想要溜小孩的家長抗議,於是重新開啟。你或許認為開啟後,大家就會萬分珍惜,小心翼翼的戴口罩做好社交距離來使用,但結果卻是遊樂設施近乎爆滿,一半以上的小孩根本沒戴口罩(在美國兩歲以下的小小孩不用戴口罩,但在公園玩的小朋友,幾乎全都是兩歲以上)。

洛杉磯政府在 12 月底時,提出所有來到洛杉磯的人都該自主隔離至少 10 天,要求所有搭機或是坐火車來洛杉磯的旅客簽署同意書──但卻完全依賴人民的自主行動,沒有強行管制。我就聽過身邊的朋友,在這項命令通過之後,直接開車來洛杉磯和家人聚集大開趴踢,甚至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聽說過這項命令的頒布。所以到底飛回來的人有無隔離,至今沒有人知曉。

除此之外,大部分的人依舊還是會和家人在屋內聚集,至少我的韓裔友人 I 就告訴我,她先生的奶奶一時興起,就拉起小姑開兩小時的車來洛杉磯找 I 看曾孫們;想當然爾,全程和進屋之後都沒有戴口罩,令孫媳婦 I 萬分緊張,卻不好意思指責長輩。

更甚者,這樣「彈性抗疫」的樂觀態度,也同樣延伸到不幸確診的人員身上:R是一名診所醫師,上班的診所在上個月有一位助理確診,這在正常情況下應該通知診所全員,告知病人,必要時甚至該關閉診所 14 天。但這一切都沒有發生。診所假裝這件事沒發生的「冷處理」──於是在這個月,疫情開始默默的在診所內蔓延,R 一直到發現診所內的助理們接二連三請病假,甚至連同行的醫師同事也中標,才知道原來疫情已在診間內大爆發。R 和經理問起此事時被打哈哈,就怕走漏風聲影響診所經濟,R 告訴我,全體同仁大家只能咬緊牙關替其他生病的人員掩護加班,默默祈禱病人們不要發現。

施打率比全美都低,想打卻還要「靠關係」?

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下,疫苗看起來成為唯一的救命稻草,但施打疫苗卻沒有想像中簡單。加州雖說拿到 320 萬劑的疫苗,但大約只施打 40%,比全美施打的比例來得低。問起在替政府機關公衛上班賣命的霸氣醫師 A 姊對於疫苗施打慢吞吞的看法,她直白的說,「簡單來說,就是中央政府把疫苗問題踢給州政府,州政府再踢給縣市政府,縣市政府自己想辦法搞定。看不慣縣政府效率太差的民間,就自己努力自己來。」

而「自求多福」的結果就是:除了在醫院上班的醫護人員以外,像我們這種在診所上班的醫護人員,都沒有得到清楚明確的通知。大部分的人都透過朋友、同事、私下的耳語,網路社團等來「好康道相報」,自行尋找疫苗的施打管道。

我的經理接獲線報跑去某間醫院打疫苗,從早上 7 點開始排,在輪到她之前疫苗被打完。工作人員建議她下次凌晨 4 點半就去排隊,因為他們那個時候開始開放登記。霸氣醫師 A 姊在經理去的前一周就聽到風聲搶得先機,立馬和牙醫老公去排隊,早上 6 點開始排,最後勉強排上。藥劑師友人 Y 透過業界風聲得以在某牌超市施打,因為該超市還在架網站(應該一架就會直接被搶空)。

而最幸運的應該是我的諮商師友人 T,家裡開社區醫療中心,比所有人都早拿到疫苗。就連我自己,在收到州政府的 email 叫我去網路上預約時間施打,一個個點進去,每個都客滿,終於理解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你整日在我身邊流竄,但我卻始終抓不住你。疫苗跟所有事情一樣,有關係才好辦事,無論家裡給予(如 T)、工作人脈(如 Y)、還是自己尋找(如 A),這點台美都一樣。 那萬一沒關係怎麼辦?沒關係也沒關係,上網乖乖排隊,等到天荒地老(如我)。

不同於其他疫苗,由於 COVID-19 疫苗需要在施打後讓病人坐等 15 分鐘,好確認沒有任何過敏反應,因此作業和流程時間比流感疫苗來得長。我的先生 C 透過醫院,第一時間內就拿到疫苗。對他來說沒任何反應,只有打完那天手比較痠、人也比較累,其他一切正常。

A 姊告訴我,洛杉磯在下個禮拜即將開啟五個大型的 pod(接種機構),大量開放疫苗的施打,目標在 1 月底之前希望能打滿至少 50 萬支的疫苗。但是她也坦承,不確定這些大型的機構能夠維持多久,因為有 90% 的洛杉磯縣市的公衛部門的人員都被調去打疫苗,實在並非長久之計。

A 媽表示,希望至少能夠維持到拜登上台。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拜登政府也打算動用大量的中央行政資源,花費 200 億美金來打造全國性的疫苗專案,期望在上任後 100 天之內將一億份的疫苗都施打出去。

疫苗也被政治化?打與不打各有看法

美國現在的「潮流」似乎是公衛議題往往與政治脫不了干係,從口罩、疫情,到現在的疫苗:我身邊偏藍的年輕友人近乎一面倒的對疫苗拍手叫好,迫不及待的去登記預約,一打上疫苗也是第一時間放社群媒體歡呼炫耀。而我身邊的偏紅長輩們則是對疫苗持有著保留的態度,問他們為什麼不打,他們只覺得資訊不太可信,科學值得懷疑,同時還需要更多數據(我發誓沒有故意押韻)。但問他們到底甚麼樣的數據,他們也說不太上來。就連我自身的同事和認識的資深牙醫當中,也有不少人拒絕在這個時候接種疫苗,非常剛好的,他們在這次選舉中也都投了川普一票。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大約有 40% 的美國人都不願意在第一時間接受疫苗,即便是在醫療體系就業的人員也是一樣。在拒絕接種疫苗的這群人中,又有 53% 屬絕不妥協派,號稱就算有再多的數據和資料也都一樣無法改變他們對川普的愛,喔不,我是說不打疫苗的堅持。不打的原因除了覺得資訊不足以外,也因為覺得病毒沒想像中可怕,不認為自己會得肺炎。即便美國疫情慘重,依舊有 47% 的人覺得這疫情沒甚麼大不了。除此之外,美國人對於科學家的信任指數也呈現二分法,55% 的偏藍支持者覺得信任科學家,但偏紅支持者對科學家的信任程度卻呈現下滑的狀態,低到 22%。

就如同要求民眾戴口罩的狀態一樣,不打疫苗跟不戴口罩一樣,都是他們的自由。我醫師朋友 Q 就為了疫苗問題和他父母爭個面紅耳赤,最後依舊無法說服年邁的川粉父母施打。他心灰意冷的告訴我說,「我放棄了,最終我尊重父母的決定,可是至少我知道,如果他們真的不幸確診,我不會感到愧疚,因為我已經盡力勸他們了。」

小結

疫情何時會過去,至今無人知曉。雖說疫苗帶給大眾一線曙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面對疫情,美國面臨的重大挑戰不只是全民阿 Q 的彈性抗疫態度,還有無論有無科學根據的意見皆平等的嚴重分歧狀態。或許也是因為這兩點的加持之下,讓美國在默默度過病毒一周年的今天,依然「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真心的希望,面對這樣嚴峻的疫情局勢,美國可以撐到最後。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現場】「彈性抗疫」的洛杉磯:曾經的空城現擠滿人車、診所隱瞞疫情,疫苗施打率更低於全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武漢肺炎和流感當前,為什麼荷蘭人就是不愛戴口罩?
究竟是他國「佛系防疫」還是我們不懂差異?談「台灣成功」為何難以複製

作者簡介:

我是 Dr. Phoebe,從台灣小學畢業就背著行囊到美國當起小留學生,開始像候鳥一樣的飄泊飛行。大學畢業於 UCLA 分子生物系,研究所畢業於 NYU 牙醫系,曾工作生活於紐約和舊金山,目前在洛杉機執業的小牙醫師。熱愛牙醫的工作,尤其傾聽病患訴說千奇百怪的真實故事。同時熱愛到處旅行,因而愛上寫作,成為兼職旅遊作家。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