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示威對香港啟示》親中派:美國「雙重標準」 民主派:美國人有權換政府

由於中國執意制定《香港國安法》,香港再度陷入動盪,而美國近期因白人警察對黑人不當執法事件,各大城市出現示威動亂,香港與美國的示威都有大批警力驅離群眾,中國則抨擊美國「雙重標準」。美國與香港學者也各有解讀,中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稱,香港示威沒有人被警察打死,曾在香港大學任教的美國教授戴大為則直言,香港政府無法像美國政府一樣扛責,被人民換掉。

中國指責美國「雙重標準」

美國明尼蘇達州最大城市明尼阿波利斯,25日發生非裔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察用膝蓋重壓頸部致死事件,不僅點燃長期埋在美國社會的種族爭議火種,也引起全球對於少數族裔遭受歧視與不當對待的共憤,而美國各地示威也出現動亂,警方則用催淚瓦斯、橡膠子彈強行驅離示威者,目前至少5人在示威中喪命,超過4400人被捕。

非裔美國人佛洛伊德遭警察壓死引爆全國暴動,總統川普卻將究責矛頭指向「反法西斯分子」。(AP)
非裔美國人佛洛伊德遭警察壓死引爆全國暴動,總統川普卻將究責矛頭指向「反法西斯分子」。(AP)

非裔美國人佛洛伊德遭警察壓死引爆全國暴動,總統川普卻將究責矛頭指向「反法西斯分子」。(AP)

美國警方對於示威的反應,卻被拿來與香港示威比較,因為先前的「反送中」示威期間,香港警方因執法過當,已被抨擊為「黑警」,而中國執意制定《香港國安法》,美國強烈批評,香港民眾也再度走上街頭,部分人士則揮舞美國國旗,中國政府痛罵美國把香港示威者當成「英雄」,把自己國內的示威者當成「暴徒」,此舉是「雙重標準」。

美國學者:美國人可換掉政府

《南華早報》引述親中國的香港人士說法稱,美國示威局勢顯示,美國已非好的居住地,且川普政府關切香港議題前,應先管好自己國內的事,但反對派人士認為,行兇的白人警察被控三級謀殺和二級過失殺人罪,其他涉案員警也被解職,而美國人民能夠用選票要政府負責,至少這一點與香港不同。戴大為(Michael Davis)說,美港示威主要差別在於,美國民眾怒火源自存在數百年的種族問題。

「(美港)兩地的示威及警察執法都有暴力問題」,戴大為表示,「當然,最大的不同是,若美國政府無法妥善處理問題,民眾可投票換掉,而聯邦及地方選舉都要來了」,並稱香港政府無法像美國政府一樣承擔責任,「這不是很好的結果,但政府負責或下台才是最後重點」。劉兆佳則說,美國沒有總統能解決種族主義、失業率等根深蒂固的問題。

香港國安法爭議儼然成為美中新冷戰導火線。(AP)
香港國安法爭議儼然成為美中新冷戰導火線。(AP)

香港國安法爭議儼然成為美中新冷戰導火線。(AP)

親中港人:覺得美國好就搬去

劉兆佳質疑:「香港的民主陣營會站出來指責美國(政府)對待示威者的方式嗎?川普甚至揚言必要時對平民開槍。」不過川普當時是說:「發生搶劫就開槍。」另外,川普曾要求中國,不要在香港示威最緊張時出動解放軍,但在這次美國示威卻調動國民兵(National Guard)。香港人大代表葉國謙痛罵美國:「暴力應被譴責,美國美化香港示威,說是要尋求正義,他們卻鎮壓自己國內的示威。」

葉國謙直批:「若香港示威者認為美國是好地方,與其在香港示威時高舉美國國旗,不如搬去那裡。」不過民主派的香港眾志創黨主席羅冠聰告訴《南華早報》:「美國警察暴力執法確實是問題,就跟香港的一樣,而美國與香港政府都在處理自身的社會問題,但這與我們尋求外國支持,要他們施壓中國政府是不同事情,那些批評真的很低級。」

為佛洛伊德之死走上街頭的美國民眾,在白宮附近聚集抗議,警方也嚴陣以待。(美聯社)
為佛洛伊德之死走上街頭的美國民眾,在白宮附近聚集抗議,警方也嚴陣以待。(美聯社)

為佛洛伊德之死走上街頭的美國民眾,在白宮附近聚集抗議,警方也嚴陣以待。(美聯社)

「美國示威更激烈,警察反應更強硬」

羅冠聰強調,香港示威群眾也有向美國民主黨和其他國家尋求支持,且任何地方的警察暴力執法都應被譴責,「但沒有地方比中國還糟糕,公民僅有極少監督政府的權力,國安部則可為所欲為」。香港公民黨黨魁楊岳橋稱,親中國陣營的批評,都對明尼蘇達州政府譴責警察執法過當「視而不見」。香港民權觀察(Civil Rights Observer)召集人王浩賢說,美港警察都對示威採取不必要的武力。

經歷過「反送中」示威,現居住美國芝加哥的23歲香港人艾瑞克‧張(Eric Cheung)告訴《南華早報》:「全球的示威都有相似之處,但我必須說,這裡(美國)的示威比香港的還要激烈,不論是參與規模或暴力程度,警察的應對方式相對也會更強硬。」他也坦言:「這裡的中國人比較像是旁觀人,不過身為少數族裔,還是會擔心自身安全。」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白警對黑人不當執法掀起全球共憤 「反川普」態度助長各地示威規模
相關報導》 美國示威變調!前總統歐巴馬譴責暴力抗爭,呼籲「用選票支持採取改革的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