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勝負關鍵?川普成共和黨「浴血英雄」,拜登「年邁遲暮」淪對比

在美國11月總統大選倒數3個月,預計獲共和黨提名參選的川普被年僅20歲的槍手行刺。13日賓州造勢集會上,川普與死亡擦肩而過,他的右耳遭擊中,臉上沾滿鮮血,但在危急之際仍舉起拳頭,鼓舞支持者:「戰鬥!(fight)」這既驚險又突出的一刻,成為美國本屆大選的經典畫面。

智庫「澳洲協會」國際及安全事務高級研究員肖蒂斯(Emma Shortis)在非營利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指出,川普(Donald Trump)對媒體曝光與政治形象的掌控能力非常突出,遇襲後挑釁地舉起拳頭,目的是讓這一畫面被拍攝下來。

飄揚的美國國旗、浴血振臂高呼的候選人,這畫面被拿來與法國大革命的經典「自由女神」形象《自由領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相比較。肖蒂斯認為,這將載入史冊,並可能成為川普整個總統競選活動的標誌性形象。從候選人隔空互嗆到首次辯論,這場競選活動已經經歷多個關鍵時刻,但這次事件可能是決定性的,讓川普在支持者眼中從一位烈士變成聖人。

田納西州聯邦眾議員柏謝特(Tim Burchett)指出:「這比任何事都更激勵基層選民。而且你知道的,川普舉著拳頭,不願離開,喊著『戰鬥,戰鬥,戰鬥』將成為口號。」

<cite>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羅瓦的名作《自由領導人民》。(圖/維基百科)</cite>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羅瓦的名作《自由領導人民》。(圖/維基百科)

民主黨對選情悲觀,共和黨振奮稱「贏了」

美國政治媒體《Politico》指出,川普遇襲事件讓共和黨人更看好選情,認為這將激起川普支持者狂熱團結,幫助共和黨贏得聯邦政府的全面控制權,包含總統大位和國會兩院的多數席次。威斯康辛州共和黨籍眾議員奧爾登(Derrick Van Orden)表示:「川普總統在這次襲擊中倖存下來——他剛剛贏得了選舉。」

過去兩週內,民主黨內部因勸退拜登問題爭論不休,只有炮口一致對外批評川普。槍擊事件發生後,民主黨立即停止了對川普的攻擊。《Politico》專欄作家馬丁(Jonathan Martin)指出,川普遭遇暗殺未遂激怒了共和黨,並使其支持者更加振奮和大膽,而已經對政治暴力威脅感到緊張的民主黨則變得更加警覺,對選舉的前景更加悲觀。

馬丁表示,川普將強悍形象作為競選主軸。儘管僅比81歲的拜登小三歲,他試圖將自己塑造成對抗軟弱、年邁現任總統的強大領袖,下週的共和黨提名大會預料將給予川普英雄般的歡迎。

始終在民主黨內鬥中保持沉默的共和黨人,迅速將川普遇襲歸咎於左派的激進言論。一些國會共和黨人,如喬治亞州聯邦眾議員柯林斯(Mike Collins),散佈毫無根據的陰謀論,聲稱拜登下令發動這次槍擊,引用拜登曾比喻性地說過民主黨需要把川普「置於靶心」的言論。猶他州眾議員李伊(Mike Lee)則呼籲拜登應該「立即下令」檢察官撤銷對川普的聯邦指控,為政治局勢「降溫」。

<cite>2024年7月13日,美國前總統川普遇刺,右耳可見明顯傷口。(美聯社)</cite>
2024年7月13日,美國前總統川普遇刺,右耳可見明顯傷口。(美聯社)

撼動選情?拜登「遲暮」、川普「英雄」形象對比

肖蒂斯說,觀察川普、他的競選團隊以及他周圍的人如何利用這一件事將非常重要。考慮到近期拜登在辯論中的糟糕表現及黨內的勸退,兩位候選人的對比形象也正在逐漸浮現,並可能進一步鞏固選民對他們的印象,川普那浴血振臂的畫面完全有可能成為川普贏得選舉的關鍵。

馬丁指出,槍擊事件後的幾分鐘內,共和黨人的憤怒轉為對川普本能反應的欽佩,隨後是對其不屈精神的歡呼,這一反應凸顯了川普支持者感受到的迫害感,以及即使是最嚴重的消息也能迅速被消化的方式。目前不清楚這是否會加速民主黨內要求拜登退出競選的呼聲,大多數民主黨人對槍擊事件的反應是譴責政治暴力,很少有人願意討論這事件可能對競選產生的影響。

但馬丁補充說,私下裡,民主黨最擔心的是拜登能否應對這一挑戰。在槍擊事件發生前不久,拜登正與民主黨人進行電話會議,向緊張的議員們強調自己有能力繼續競選。隨後,賓州西部傳來了現場電視直播中的槍聲。

<cite>2024年7月13日,川普在賓州巴特勒市的競選造勢活動遭遇槍擊後,美國總統拜登在特拉瓦州發表電視談話。(美聯社)</cite>
2024年7月13日,川普在賓州巴特勒市的競選造勢活動遭遇槍擊後,美國總統拜登在特拉瓦州發表電視談話。(美聯社)

所幸川普倖免於難,但這次事件無疑是近代政治分裂暴力威脅的恐怖巔峰。民主黨策略家阿克塞羅德(David Axelrod)擔憂地表示:「今晚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國家將會走向何方?我們會選擇往後退,還是進一步深陷分裂與暴力的深淵之中?」

他不是唯一擔心此問題的人。共和黨策士羅夫(Karl Rove)說:「他差點就死於此次事件,能夠生還並臨機反應,確實是經典時刻。但我擔心的是:這是一次性的事件,還是我們正步入像1963年至1981年那樣的時代?」從甘迺迪(John F. Kennedy)被刺殺到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任內的暗殺未遂事件之間,美國政治刺殺接連不斷。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