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造」回來了 建築支出創新高 製造業起死回生

人口普查局數據顯示,2022年與製造業相關建築支出達1080億元,創歷史新高,甚至超過建造學校、醫院或辦公大樓。製造業建築支出創紀錄,預示美國製造業回春。華爾街日報(WSJ)9日分析指出,「美國製造」起死回生有兩大誘因:綠色能源措施的激勵和對外國供應鏈的擔憂。

美國工廠的大部分增長,來自於電動汽車電池和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這些全國優先事項獲得政府數十億元激勵措施支持。其他曾完全依賴成本較低國家生產的眼鏡、自行車和健美補品等企業,也找到了回家的理由。

在中國和土耳其設有工廠的襪子製造商FutureStitch,去年夏天在加州開設其美國第一家工廠。執行長舒普(Taylor Shupe)表示,零售商不想在店內存放過多庫存,設立美國工廠可快速補充庫存;公司仍將保留海外工廠,但在開發新產品之際,打算再增加兩家美國工廠。「有關『美國製造』的公平性越來越高,」舒普表示:「對我來說,留在這裡就對了。」

製造業過去是美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國工業甚至可能幫忙打贏了二次大戰,當時有近一半私營企業勞工在工廠工作。戰後因自動化和尋求海外低成本,美國工廠比例大幅下降;美國工業產能以每年約4%速度增長幾十年,在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增長速度趨緩。

瑞銀(UBS)工業分析師斯奈德(Chris Snyder)表示,去年美國產能出現自2015年以來最強勁增長;此前新冠疫情導致的短缺和延誤,讓製造商重新考慮供應鏈分布問題。他說:「新冠疫情向大家揭示他們面臨多大的風險。」

創立工業轉型風險投資公司的麻省理工學院工程製造史教授敏迪爾(David Mindell)表示,從可互換零件的開發到微處理器的興起,整個周期通常需要幾十年;工廠興盛,顯示美國正處於新周期的開始。

據勞工統計局數據,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目前穩佔私營產業10%,過去兩年製造業新增近80萬份職缺。但根據全國製造商協會(NAM)數據,製造業仍需約80萬名工人,這也讓人擔心勞力短缺等瓶頸,可能阻礙繁榮。

推動製造業回歸美國的回流倡議組織(Reshoring Initiative)主席莫塞爾(Harry Moser)表示,「我可以帶回所有訂單;但恐怕沒人製造它們。」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中共解放軍環台軍演 機艦越中線 台譴責「破壞和平」
洩密文件揭示 美間諜滲透俄國 也監視英韓盟友
放棄保台 中就會滿足? 美前國防官員:中國擴武野心不限於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