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赴中留學生銳減 新一代漢學家恐斷層

(中央社台北21日電)美國之音報導,中國教育旅行北京項目負責人莫大偉(David Moser)近日指出,越來越少美國學生前往中國,擔心美國會因此失去一代「中國通」與「漢學家」,在商業或政治領域都需要這樣的人,才能避免誤判與犯錯。

美國之音報導,中國教育旅行(CET,Chinese Educational Tours)是一家總部在美國華盛頓,負責招募美國學生前往中國進行短期語言文化學習的組織,1982年開始運營。

莫大偉近期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感嘆,他已經好幾年沒有見過一個美國學生了,擔憂美國失去關鍵一代人,而這一代人現在本該在中國學習,變成未來的林培瑞(Perry Link)、夏偉(Orville Schell)和謝淑麗(Susan Shirk),「可是現在已經太晚了」。

林培瑞、夏偉和謝淑麗,是美國著名的3位「漢學家」與「中國通」。莫大偉說明,缺乏了解中國的人才,對美國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

赴中的美國留學生越來越少,由於惡化的美中關係,不僅前往中國學習中文的美國學生減少,美國學生在本土學習中國的熱情也在減少。

鼎盛時期的CET,曾在中國好幾個城市開展短期留學項目,包含北京、上海、哈爾濱、長沙、杭州。如今,CET網站上關於中國的資訊只剩下北京、上海、哈爾濱,而哈爾濱的頁面打開後顯示為「暫停至2025年春季」。

與中國的寂寥相比,CET在台灣的項目如火如荼的進行。2022年,CET第一次開始在國立台灣大學開展暑期留學項目,就吸引了120多個美國學生。

莫大偉說,之所以去臺灣辦學是因為去中國的學生太少了。

莫大偉認為越來越少的美國學生到中國去有各種的原因,疫情期間中國嚴苛的封控政策期可能是個「分水嶺」。當時,大批外國人紛紛離開,包括美國留學生。2022年底中國政府突然解封後,很多人也並沒有立即回到中國。

另外,莫大偉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治下的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越發咄咄逼人的姿態以及在國內敵視西方的宣傳,無助吸引赴中進行人文和商業交流。

去年7月1日中國正式施行的「反間諜法」修訂版等一系列政策,讓很多美國人對前往中國旅遊顧慮重重,更不用說留學中國了。

儘管如此,中國官方仍在民間交流層面釋出善意。2023年11月,習近平在美國舊金山參加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間宣布,「為擴大中美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來5年願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

6月7日,習近平覆信美國紐澤西州肯恩大學校長,鼓勵中美兩國高校加強交流合作。溫州大學和美國肯恩大學於2006年5月正式簽約合作創辦溫州肯恩大學,當時習近平任浙江省委書記。

但是,再次起步並不容易。報導指出,在習近平寫信的幾天之後,6月10日,在中國吉林市北華大學短期授課的4名美國教師被一名中國男子持刀刺傷。

中國官方迅速在社交媒體刪除有關內容,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此事是「偶發事件」,不會影響兩國關係。

莫大偉認為,現在警方沒有公布細節,很難講這是否出於排外情緒。「即使確實是因為敵視外國人,這個行兇者顯然精神有問題,不能代表整體的中國人」。

相較於美國在中國只有800名學生,中國在美國的學生高達30萬。對於中美在彼此國家留學生數量的天壤之別,莫大偉感嘆,這種不對稱「對中國來說不是好事,但是對美國來說更糟」。

他說,「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很深,從文化到政治,方方面面」。

不過,莫大偉認為,想學習中文的美國學生還是大有人在,他認為中國的「5萬名美國學生」計劃值得樂觀。

他說,「現在的交流跟以前肯定不一樣了,我們都在琢磨到底怎麼做這個事。困難和限制當然有,我們得想方法解決,讓這些美國學生體驗真實的中國」。(編輯:呂佳蓉/廖文綺)11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