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描寫太荒唐!美國醫界呼籲:醫療場景應該更寫實一點

《睡人》(圖:Sony)
《睡人》(圖:Sony)

1. 醫界指出,醫療作品多半忽略人生盡頭的複雜選擇。

2. 觀眾因此抱有不實際的期望,而非跟家人好好道別。

3. 醫療題材一大挑戰:要如何把安寧療護拍得很風趣?

【文/血紅蘭姆】美國醫界人士呼籲,好萊塢對醫療場景的描寫實在太天馬行空,應該打造得更貼近現實才對。

從《飛越杜鵑窩》、《潛水鐘與蝴蝶》、《睡人》、《全境擴散》,到「急診室的春天」、「怪醫豪斯」、「實習醫生」、「芝加哥醫情」、「紐約醫情」,醫療作品在大小銀幕上始終是永不退燒的熱門題材,觀眾向來很愛看身穿白袍的醫護人員如何治療各式疑難雜症。

不過相較於其他類型作品,拍攝醫療題材的難度也高上許多。演員不僅得硬背各種艱澀的專有名詞,編導也得具備相關知識背景,否則便不知道該如何下筆,實際醫療場景也會拍得荒腔走板。

身為內科醫生的善終(End Well)非營利組織創辦人蘇珊娜昂格萊德(Shoshana Ungerleider)便對好萊塢很不滿。當病患前一天還在接受心肺復甦術,隔天就活蹦亂跳地走出醫院,她認為這種影視套路只會造成不少傷害,讓觀眾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潛水鐘與蝴蝶》(圖:Pathe)
《潛水鐘與蝴蝶》(圖:Pathe)

蘇珊娜昂格萊德在善終組織年度會議上解釋道:「我們正在試著打進好萊塢,我們的目標就是鼓勵他們寫出各式各樣啟發人心、注重細節、多元化的故事線,好從中呈現出實際辦得到的醫療方式。」

蘇珊娜昂格萊德對好萊塢很不滿的另一點便在於,「暴力性死亡在大小銀幕上出現的次數,遠遠多過於自然死。」為何不去描繪年長祖母因心臟病在家中去世?為何不去描繪在父親因肺癌撒手人寰的十年之後,女兒仍然哀痛不已?

她指出,好萊塢目前的醫療套路只會讓觀眾誤以為絕症有辦法痊癒,反而忽略了人生走到盡頭所不得不面對的複雜選擇,讓家屬懇求醫生從事各種可能性極低的痛苦治療方式,而非好好跟家人道別。

南加大傳播學院也正在跟善終組織攜手合作,其諾曼李爾中心研究總監艾瑞卡羅森泰(Erica Rosenthal)表示:「娛樂圈仍然是一種獲利導向的體系,觀眾人數就是其底線,而觀眾都渴望從娛樂作品中得到安慰和幽默。」

根據南加大去年研究顯示,好萊塢高層目前都很抗拒以死亡為主題的故事線,因為他們擔心觀眾在經歷疫情之後會排斥相關題材。她直言:「著重於健康狀況的故事線引來了不少反彈,而這也形成一大挑戰:要如何把安寧療護拍得很風趣?」

會議上也不乏演員名人現身說法,大談自己和周遭親友的醫療經驗。「廢柴聯盟」女星伊薇特妮可布朗便透露:「當我媽去世時,我打給了所有曾經喪母的朋友們,向他們好好道歉。」

「因為直到這一刻之前,我對此完全不理解。我說過的那些『明天會好轉的』、『她去了更好的地方』,我現在才終於知道,這些話一點幫助都沒有。如果你是編劇、製片或喜劇演員,就該去大談喪親之痛、大談死亡。」

▶歡迎加入Yahoo奇摩電影戲劇粉絲團,接收更多Movie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