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找尋臺灣色彩 7千學生彩繪小感動龍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教育部、學學文創合作「臺灣美感教育啟蒙計畫」今(9)日舉行成果發表會,今年邀請全臺灣102校7千多名國中小學生,找尋家鄉專屬的文化色彩,進而彩繪「小感動龍」陶坯,現場展出500件優選彩繪作品,從獨一而二的每件作品,可窺見各校多元色彩觀察,以及充沛創作能量。

教育部表示,102學年開始推動「藝起來學學」臺灣美感教育啟蒙計畫,從「師資培訓」與「學生美感體驗」兩大面向入手,今年培訓全臺教師664人次,全臺灣102校149位國中小教師,帶領7439位學生,透過社區文化踏查,找尋家鄉專屬的文化色彩,並進一步藉由彩繪創作,將在地觀察呈現於作品。

教育部指出,該計畫也透過美術館作品參展與校外教學,與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合作,舉辦文化色彩教育展覽及展出優選「小感動龍」作品,並於展覽期間規劃校外教學,累計師生及社會大眾逾24萬觀展人次。

臺中市東勢國小校長林方鈴表示,921地震後當地人口外移,學校藉由這次計畫,帶領孩子找出「檜木褐」、「柿子橙」、「麵條白」、「赤腹松鼠灰」、「黑翅螢綠」等在地色彩,並藉由彩繪點燃孩子們對家鄉的情感。

林方鈴表示,有學生跟她分享,看著物流宅配載著一箱箱「小感動龍」陶坯到學校,讓他們深感「被祝福」,未來長大有能力,也要把這種祝福感傳給他人,可見這不只是一個課程,而是生命經驗的傳承。

臺東縣初來國小許瑞芬老師表示,該校今年帶領學生尋找家鄉文化色彩,藉由部落踏查加深認識農作物、傳統服飾、布農刀藝以及樺斑蝶等文化知識,並採集了水蜜桃紅、樹豆黑、織布藍、小刀灰及樺斑蝶橘等5種文化色彩進行彩繪創作。

臺東縣初來國小鄭姓學生分享,彩繪陶坯的過程,誘發他對畫畫的興趣,也發現畫畫需要細心和耐心,他的「小感動龍」運用水蜜桃的粉色,以及布農族傳統服飾的藍色,身體畫了許多菱形,則是象徵布農族的百步蛇圖騰。

學學文創創辦人徐莉玲表示,日本有8000個色彩研究機構,臺灣相對匱乏,創立該機構的初衷是希望推動文化色彩研究,發掘地方色彩和主題,成為孩子們創作靈感,進而培養對文化與美學的敏銳度。

教育部、學學文創合作「臺灣美感教育啟蒙計畫」今(9)日舉行成果發表會。(記者黃朝琴攝)

現場展出500件優選「小感動龍」陶坯彩繪作品。(記者黃朝琴攝)

彩繪「小感動龍」陶坯,點燃孩子們對家鄉的情感。(記者黃朝琴攝)

教育部、學學文創合作「臺灣美感教育啟蒙計畫」,邀請國中小學生找尋家鄉文化色彩。(記者黃朝琴攝)

臺東縣初來國小學生,透過彩繪陶坯,誘發畫畫的興趣。(記者黃朝琴攝)

獨一而二的每件作品,看見多元色彩觀察及創作能量。(記者黃朝琴攝)

彩繪「小感動龍」陶坯優選作品,陸續在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展出。(記者黃朝琴攝)

透過社區文化踏查,找尋家鄉專屬的文化色彩,將在地觀察藉由彩繪陶坯呈現。(記者黃朝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