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挺巴學運延燒16州 反越戰基地「哥大」先鳴槍

美國大學挺巴學運,已經蔓延到16個州,各地警方進入校園驅散,都爆發肢體衝突。紐約時報報導指出,多年來自由派的「覺醒運動」已經走向極端,不認同對方就抵制嗆聲,這種「取消文化」已經在美國大行其道。這次校園出現暴力,已經威脅到學生安全。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中東有以巴衝突,美國則有以巴示威大混戰。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末差點變成戰場,挺以色列與挺巴勒斯坦兩場示威活動短兵相接。

UCLA挺巴示威者:「再見,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UCLA挺以示威者:「強暴犯、恐怖分子的崇拜者,你們就是這種貨色。」

唇槍舌戰最後還變成肢體衝突。

CNN主播:「示威團體間爆發肢體與口角衝突,因為維安護欄遭突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譴責暴力。」

UCLA示威學生:「我們被噴胡椒水、還被丟臭彈,我的示威標語還被搶走。對方還用恐嚇方式、咒罵我們。」

不只加州,挺巴勒斯坦學運,已蔓延到美國16個州各知名大學,警方強勢清場,反而催化抗爭。

CNN主播:「挺巴學運擴散到東西岸各大學,數百人遭到逮捕」

哥倫比亞大學示威者:「關閉它!關閉它!」

周一深夜,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生,佔領古典文學系所在的「漢彌爾頓大樓」,掛旗幟改名為「欣德大樓」,紀念死在加薩的六歲女童「欣德」

CNN主播:「哥倫比亞大學是這波學運源頭,示威學生與校方談判破裂。」

同一天哥大校方跟示威學生談判破裂,學生不願撤除校內的紮營地,校方威脅祭出停學處分,這學期別想再上課。

哥大示威學生:「我們本來有誠意跟校方談判,校方先破壞善意,威脅停學懲處。」

這波學運就是從哥大而起,許多老一輩感嘆,歷史驚人地相似。

CNN主播:「1968年美國年輕人,被送到越南打仗客死異鄉。」

56年前席捲美國,影響後世的反越戰浪潮,其中一個發源地,就是哥大。

CNN主持人FareedZakaria:「1968年越戰白熱化之時,哥倫比亞大學爆發學運抗爭,校園遭到破壞,最後當局也是出動警察,逮捕示威者。」

同樣都是警察衝入校園逮捕示威學生,但本質上天差地遠,以前是反戰,現在牽扯到種族仇恨,威脅學生安全。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BretStephens:「也許是校外人士,也許是哥大學生。影片中(示威者)在廣場舉標語寫,(挺以色列者)是卡桑旅下個目標,卡桑旅是哈瑪斯的軍事側翼。」

這顯然遠超過大學保障的言論自由,仇恨言論也不是這次才出現,而是多年來風氣積累。

紐約時報撰文指出,美國大學如今充斥的仇恨言語,就是自由派提倡覺醒主義走到極端的反噬。

尤其政治正確變成「取消文化」,看不慣的就嗆聲抵制,無限上綱。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BretStephens:「這不是過去幾週的問題,而是近幾年的問題。(哥大)有幾百名學生,客觀來說,就是替恐怖組織發聲。舉著標語並非寫呼籲和平。基本上就是舉著哈瑪斯標語口號。」

但話說回來,校園本身就是社會縮影。

CNN主持人FareedZakaria:「(以前)大學生對議題觀點不同,但認真傾聽他人意見,並參與公眾辯論。」

CNN主持人注意到,現在學生跟反戰世代最大不同,

就是眼裡容不下不同意見,尤其是疫情後的社會疏離,學生寧可宅在宿舍,沒辦法靠接觸理解來化解對立。

CNN主持人FareedZakaria:「華爾街日報一篇深入分析,作者引述研究指出,現今大學生更孤單、抗壓性差、比以前學生更不願參與活動。大學生群體的社會性支離破碎。」

只是比起力挺以色列的美國政壇,美國大學生同情巴勒斯坦的程度,彷彿身處平行世界。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BruceRobbins:「(年輕人)在社群媒體上看見,未經審查過濾的加薩破壞畫面。以色列在加薩的所作所為,年輕世代眼裡就是邪惡。」

專家點出美國年長的政治人物根本不懂年輕民意,世代差異惡化成動搖社會的衝突,甚至可能成為拜登總統連任路上的最大障礙。

CNN主播:「每10名美國人中,7人不認同(拜登處理以哈問題),若從年齡交叉分析,問題更嚴重。18至34歲中,8成不認同拜登。」

民調顯示拜登支持度,大輸前總統川普6個百分點,學運爆發後,年輕人又多了一個不投拜登的理由。

更多 TVBS 報導
這樣也打?觀看廟會推擠持酒瓶互砸 引爆大亂鬥
老師也不放過! 大學示威教授遭美警扭手摔地
紐約大學挺巴150人遭逮 拜登譴責、商界大老不再捐款
美最高學府挺巴勒斯坦示威狂燒 警闖哥大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