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中國戰略恐轉為隔離 製造斷氣危機

▲今年中國解放軍展開圍台軍演,空軍派出F-16戰鬥機執行空中戰鬥巡邏任務。美國智庫稱未來中國戰略恐改為「隔離封鎖」(圖/國防部提供)
▲今年中國解放軍展開圍台軍演,空軍派出F-16戰鬥機執行空中戰鬥巡邏任務。美國智庫稱未來中國戰略恐改為「隔離封鎖」(圖/國防部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華府智庫專家分析,中國對台灣的戰略可能已經逐漸改向「不靠作戰統治台灣」,藉由相對更簡單、更不費成本的「封鎖戰」企圖孤立或扼殺台灣經濟與資源,最終將能逼迫台灣簽署和平協議,但智庫也稱這些行動的複雜程度與風險都更高,是否會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台灣、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反應。

根據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報告,中國對台灣的戰略策略恐怕已逐漸從武力攻台進行轉變,改以利用「封鎖」(blockade)或「隔離」(quarantine)取代入侵,如此一來還可避免代價高昂且危險的軍演,最終達到實質控制台灣的目的。

台灣3大主要港口全坐落於面對中國的西部海岸,負責處理全台近90%海運,其中包含絕大多數的糧食與石油進口,因此被認為對這類封鎖或隔離的行為格外脆弱。報告指出,中國甚至不用封鎖全台灣,只要鎖定1、2個港口即可,其中「高雄港」最為全台最大貨櫃港更是主要目標。

報告定義,「隔離」是執法單位主導的行動,意圖把局勢控制在武裝衝突之下,而「封鎖」則更帶有強制意味,是軍隊主導的軍事行為,力求大幅減少進入台灣的運量。因此,「隔離」不會被視為戰爭行為,且無需關閉台灣海峽,卻能有效脅迫國際航運公司遵守中國的檢查規定。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認為,中國會採取「灰色地帶」行動,由中國海警(CCG)、中國海事局(MSA)或中國海岸防衛隊旁發起行動,藉由「部署巡邏船進行海上檢疫」展開隔離,所有進入台灣的貨船及油輪必須提前向中國有關單位提交海關申報文件,而中國執法船隻則將被授權登船進行檢查。

報告提出兩種可能的情況,第一是「有限隔離」,包含中國宣布強化海關檢查規定,對進入台灣的貨船及油輪進行檢查,而中國的執法船隻將進入台灣24海里的鄰接區,偶爾靠近12海里的領海線,展示對台灣實質控制的能力,這種行動將動員部分軍隊及海上民兵漁船,支持執法船進行檢查。

第二種情況是全面隔離,中國將公開宣布隔離區涵蓋台灣全島,部署超過30艘執法船隻,主要集中在高雄港及台北、台中等港口周邊,同時動員航空母艦編隊及殲15戰機,增加對台灣東部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每天將至少攔截一至兩艘船,主要針對台灣籍船隻及與台灣保持外交關係的國家船隻,導致輸台貨物量大幅下降。

其中被當作主要目標的高雄港,在之前中國圍台軍演期間,就有3天時間沒有天然氣運輸船到港,再加上高雄永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是台灣主要的天然氣進口點,顯示中國有能力不讓海上貿易運輸和天然氣順利進入台灣。

報告認為,對於這兩種海上情景,北京的目標並不是完全封鎖台灣,而是旨在「懲罰台灣」展現對台灣的控制,同時測試國際航運公司的反應;不過研究人員也稱,即使成功實施,「隔離」所能達到的效果也是有限的,如果中國最終目的是造成足夠的痛苦迫使台灣投降,那麼中國仍必須在某個程度上「超越灰色地帶」,採取公開的軍事行動,而這些策略的成功與否很大部分還是取決於台灣、美國與周邊國家的反應。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陸男開快艇闖淡水河成功!國安局曝疑點: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
中國快艇闖淡水河口!海巡署證實陸男「經歷特殊」:當過海軍少校
中國快艇登陸淡水成功!海巡署坦承2疏失:懲處最高層級達分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