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棒子蘿蔔促減碳 創投:為亞洲供應鏈創造機會

(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18日專電)美國今年先後提出「強制企業揭露碳排新規」及「支持高誠信自願性碳市場」力促減碳。矽谷創投人士廖俊哲認為,美國政策支持氣候科技創新和投資方向十分明確,也為亞洲供應鏈形成機會。

年初至今,美國政府脫碳行動一波波,先是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於3月批准新規,要求美國流通市值超過7500萬美元(約新台幣225億元)的上市企業,開始揭露碳排資訊;美國財政部於5月也公開表態支持高誠信自願性碳市場。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表示,「自願性碳市場」目前規模雖小,但如果能夠解決關鍵挑戰,將有極大潛力幫助脫碳。她也指出,為實現氣候目標並增加經濟機會,市場力量至關重要,自發性買賣碳權有助於擴大市場參與。

美國政府的政策支持,進一步讓「氣候科技」(Climate Tech)題材受到討論。氣候科技泛指在應對氣候變遷上所需的技術、產品和服務。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去年追蹤的1000多筆交易,「氣候科技」公司募資510億美元,投資降幅12%,但比整體新創的平均降幅35%要來得小。這與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wC)的2023氣候科技現狀報告呈現的現象一樣。

聚焦早期投資機會的矽谷創投Acorn Pacific Ventures投資經理廖俊哲(Tim Liao)認為,氣候科技關注度提升,有可能翻轉過往相對無趣的題材,因為許多傳產如鋼鐵、水泥、建築走向綠化過程中,若有新創能提供這些企業所欠缺的技術,可能馬上就變得「迷人起來」。

廖俊哲17日在一場研討會提到,儘管碳權交易時有「減碳量不實」等各種爭議傳出,但市場機制未來一定會被優化,自願性碳市場漸為主流並自我修正。

自願性碳市場相對於強制性碳市場,指的是企業、個人和組織自願購買和交易碳信用,以抵消碳排放。廖俊哲認為,葉倫召集農業部、能源部、及白宮顧問大動作對碳市場的表態,建立美國和全球對自願性碳市場的信心,十分重要。

他表示,目前自願性碳市場主要以「種樹」創造碳信用,成本最低且供應鏈較為完整,第一波購買方如微軟(Microsoft)和亞馬遜(Amazon)大部分出於企業良善承諾,但市場被創造出來之後,因為有錢可賺會讓大家更關注減碳。

美國政府正鼓勵自願性碳市場發展以實現脫碳、並促進經濟發展。

一旦碳市場供需形成之後,中間會需要大量解決問題的技術,好比信評公司(Credit Rating Agency)或是交易平台(Marketplace),即氣候科技的一環。

他也認為,美國政府採用「棒子和蘿蔔」手段脫碳,為亞洲供應鏈同時形成挑戰與機會。一旦上游公司要求供應鏈廠商提供碳排放數據或改善碳排,勢必會產生汰換風險;但亞洲新興市場也能把握此機會創造新的投資和創業。(編輯:陳慧萍)11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