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欲對中國電動車加稅 中國威脅反制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周三(5月22日)表示,美國對電動汽車及其電池、計算機芯片和醫療產品等一系列中國進口產品大幅加征關稅的措施將於8月1日生效。

美國總統拜登將保留其前任特朗普實施的關稅,同時將進一步提高其他關稅,包括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進口稅提高四倍至100%以上,並將半導體關稅提高一倍至50%。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聯邦公告中表示,30天的公眾意見征詢期將於6月28日結束。USTR正在征詢關於擬議的關稅增加對美國經濟及對消費者影響的意見,並詢問對醫療口罩、手套的擬議25%關稅和注射器的擬議的50%關稅是否應進一步上調。美國 2023 年從中國進口近 6.4 億美元的手套、口罩和注射器,這些產品將受到新措施的影響。

公告還提供了受影響的387種產品類別的具體關稅代碼、新稅率和實施日期。USTR表示,計劃在2025年和2026年開始的關稅將從該年的1月1日開始實施。

擬議加征的關稅主要針對「中國瞄准主導地位」產品,或是美國近期在該領域進行重大投資的產品。

華盛頓正投資數千億美元在清潔能源稅收補貼上,以發展美國的電動汽車、太陽能和其他新興產業,並表示在這些領域中,中國由國家驅動的過剩產能已威脅到美國公司的生存。征收關稅旨在保護美國的就業機會,使其免受大量廉價中國進口產品的沖擊。

白宮表示,新措施將影響目前18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包括鋼鐵、鋁、半導體、電動汽車、關鍵礦物、太陽能電池和起重機。征收電動汽車關稅的行動對美國的政治意義可能大於實際影響,因為美國進口的中國電動車數量已經因為此前的汽車關稅措施而減少。

美國貿易代表:修訂後的關稅合理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2023 年從中國進口的目標產品中,最大的兩類是鋰離子電池,佔 132 億美元。針對非車用鋰離子電池的25%關稅將於2026年開始生效,這一類別增長迅速,現在已成為繼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之後,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第三大類別產品,進口額達109億美元。

美國2023年從中國進口4270億美元產品,對華出口1480億美元,這種持續數十年的貿易逆差已經成為牽動華盛頓神經的敏感議題。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表示,修訂後的關稅是合理的,因為中國正竊取美國的知識產權。戴琪還建議對數百種從中國進口的工業機械類別實施關稅豁免,其中包括太陽能產品制造設備。

戴琪指出,周三的正式公告是「對有針對性的戰略產品大幅提高關稅」的重要一步。

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回應稱,加征關稅不僅擾亂中美正常的經貿合作,亦會大幅推高進口商品成本,為美國企業和消費者造成更大損失,「中方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自己權益」。

歐盟將對非法補貼采取「針對性」措施

在美國宣布對華新關稅之際,正在對中國新能源汽車進行調查的歐盟表示,若北京對電動汽車業的補貼被證實非法,歐盟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針對性關稅」。

布魯塞爾去年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此舉惹怒了北京。外界預期歐盟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關稅。

美國宣布大幅提高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後,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堅稱歐盟將采取不同做法。馮德萊恩表示:「我能保證,我們將征收的關稅水平與損害程度相當,所以更具針對性,更加量身定制。」

歐盟委員會預計將在6月5日決定是否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臨時關稅。如果決定征收關稅,將從7月4日開始生效。

一些歐盟國家對這一舉措持謹慎態度。德國和瑞典上周對可能的歐盟關稅持保留意見,擔心這將影響中西方之間的貿易。

但馮德萊恩駁斥了中國和歐盟陷入貿易戰的說法。她在布魯蓋爾智庫(Bruegel)和《金融時報》組織的一場辯論中說道:「我不認為我們處於貿易戰之中。」

馮德萊恩堅稱,歐盟希望對華「去風險」,但並不打算像對俄羅斯那樣完全「脫鉤」。但隨著歐盟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和列車的補貼展開一系列調查,中歐之間的緊張關系正在加劇。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周三在例行記者會上對馮德萊恩暗示可能對中國電動汽車征稅作出回應稱,「保護主義解決不了歐盟的問題,保護的是落後,失去的是未來」,「中歐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都是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應該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具體經貿問題」。

汪文斌呼籲歐盟「恪守支持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的承諾」。

中國暗示將提高歐美進口車關稅

歐盟中國商會周二在X上發表聲明稱,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考慮提高歐美大排氣量進口車關稅;這一潛在舉措將對歐美汽車制造商產生影響。聲明還引述了《環球時報》本周對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劉斌的專訪指出,中國可能考慮將針美國或歐盟進口汽車的臨時關稅提高至最高25%。

劉斌稱:「根據世貿組織規則,中國對進口汽車的臨時關稅稅率最高可上調至25%。」

他進一步表示,建議對發動機排量大於2.5 升的進口汽油轎車和SUV的關稅稅率進行調整,此舉既符合世貿組織規則,也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平衡國內國際市場,同時強化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導向。

德新社指出,這類關稅主要將影響德國汽車制造商如寶馬和奔馳,這兩家公司向中國出口大型汽車。目前,中國的進口關稅為15%。隨著中國可能祭出制裁的風聲傳出,汽車類股票的價格在周三明顯下跌。

在中國與西方的貿易爭端越演越烈之際,中國商務部周日宣布對來自歐盟、美國、日本和台灣進口的共聚聚甲醛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據中國商務部稱,共聚聚甲醛「可以部分替代銅、鋅、錫、鉛等金屬材料」,用於汽車配件、電子電器和工業機械等領域。根據中國商務部的公告,反傾銷調查為期一年,「特殊情況下」可再延長6個月。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政府針對進口共聚聚甲醛的反傾銷調查,是對西方國家近期加大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產品打擊力度的反制措施。

(綜合報道)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