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水下台灣 從水下沉船說海洋的故事

蘭嶼八代灣沉船。(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蘭嶼八代灣沉船。(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圖/文.台灣光華雜誌】

以《水下30米》連獲三座金鐘獎的製作人李景白,去(2023)年在拍攝台灣第一個以「海洋沉船生態」為主題的紀錄片時,在澎湖海域意外發現一艘未知的沉船。

「當我從水下40公尺開始往上升,在十幾公尺水深準備減壓時,遇到一群紅魽魚向我游過來,繞著我游,接著又往沉船方向游去,在攝影機鏡頭前,劃出美麗流動的線條,好像這群魚是我花錢請來演出的。」提到這個可遇不可求的經典畫面,李景白說:「真的很爽!」

《沈睡的水下巨人》紀錄片自今(2024)年3月24日起,每週日晚間九點,同步在公視、LINE TV等頻道播出,這是台灣第一部以「海洋沉船生態」為題的紀錄片,八集各30分鐘的內容,將帶領觀眾潛入水下35~52公尺,認識美麗沉船與台灣豐富的水下生態。未來還會製播成電影版、英文版,在不同國家平台播映。

台灣,國際級的潛點

「我一直覺得台灣的海是很特別的。」造訪過全世界數十個國家、潛過上百個潛點的李景白指出,台灣是一個海島,東、西海岸卻有著不一樣的水下生態,因為帶來豐富漁汛的黑潮流經台灣,在墾丁切成兩條海流,主流往台東方向,流過綠島、蘭嶼,海水清澈溫暖;支流往澎湖方向,又與由北往南的親潮相碰,讓小琉球、澎湖呈現不同的碧藍水下生態。

第二特色是因為台灣交通便利,這些海各有特色,卻很近。從小琉球到蘭嶼大約只要半天的時間,不像國外潛點都要拉很長的距離。

此次擔任《沈睡的水下巨人》節目主持人的藝人王陽明,喜歡自由潛水的他,也去過世界各地潛水。「台灣水域其實是很國際等級的。」王陽明說,大家只知道台灣漁業很強,透過此紀錄片可以吸引拿到進階潛水執照(AOW)的潛客,造訪台灣海域的水下沉船。

李景白同意地說,位於西太平洋、有大量沉船的密克羅尼西亞楚克,曾是日軍的海軍基地與二戰戰場,但水深都在50~60公尺;大西洋的沉船有些更深達上千公尺,難以到達。

看見不同角度的台灣之美

「沉船承載著二個面向,一個是歷史故事,一個是豐富生態,」李景白曾擔任TLC旅遊生活頻道《瘋台灣》製作人,《水下30米》一系列節目則探索台灣、菲律賓、帛琉等海域風光,他開玩笑說:「如果還只拍珊瑚,怕是大家一看就要轉台。」

「我常說,如果在曠野有一棟房子,你會想住在曠野?還是住在可以遮風蔽雨、抵禦外侮的房子裡?」李景白說,對魚兒們也是如此,沉船所在的地方都是空曠的沙地,有了沉船,就像沙漠裡的綠洲可以逃避天敵,成為魚群覓食與尋求庇護的家,若長滿珊瑚的沉船沒有魚居住,透露此處海域可能過渡漁撈,沉船成為生態的指標。

業界尊稱「白叔」的李景白,從漁業署記錄在案與意外沉船400多艘沉船中,選出15艘作為主角,其中有漁業署故意投放作為復甦漁場的生態魚礁沉船,也有因為意外的沉船。製作單位斥資3,000多萬元,以最高規格8K攝影機每秒播放120格(120fps/RAW)的畫面錄製,並且商請台灣知名的編曲大師李哲藝與灣聲樂團,為《沈睡的水下巨人》量身打造配樂,在磅礴動人的樂音中,呈現「每一個畫面都是最好,讓人家覺得很漂亮」的大藍海洋。

身兼水下攝影師的李景白說,水下要拍一個好的畫面本來就不容易,要克服水流,要自己打燈,拿著8K的攝影機還有對焦的問題,還要讓魚配合你。

在拍攝時,卻多次遇到「魚」很配合的情況,他說,東北角宜蘭萬安艦的船尾,黃雞魚數量之多,超乎想像;黑角珊瑚之密,超乎想像。萬安艦是全台第一艘由漁業署利用屆齡退役軍艦投放的人工魚礁,李景白說:「黃雞魚群多到幾乎把整個船尾包起來,」這個很難得的畫面放入第五集的節目中。

曾是戰車登陸艦、並在古寧頭戰役立過軍功的中榮艦,退役後轉換跑道,在清除航儀電路板、機油艙油脂等各種污染源後,由漁業署投放在車城外海,繼續保護台灣的藍色國土。李景白說:「中榮艦是此次潛最深的沉船,魚之大也超乎我的想像,二公尺大的石斑,還有許多加志等魚。」連原本附著在船板上的粉塵,因為長年沒有被海水翻攪,形成一根一根鐘乳石的奇特景象。

記錄海洋歷史的一刻

李景白眼中最漂亮、最熟悉的一艘沉船,則是蘭嶼八代灣沉船。

這艘韓國籍貨輪「堡壘號」,40年前從日本開往新加坡的途中,在蘭嶼外海被風浪吞噬,船頭倒插在八代灣海床上。

李景白為了編寫腳本,多次潛下八代灣沉船勘景。不料,2023年底小犬颱風重創蘭嶼,八代灣沉船甲板上的船艙等建物全被摧毀,李景白團隊拍攝時,還可見被巨浪破壞後的傷口。

「一次颱風就全毀了,我沒有想到一個颱風的威力可以穿透水下30多公尺,這是大自然給我很大的shock。」李景白說。部分附著在船上40年的海扇等珊瑚也被一掃而空,將要面臨比陸地更長的復原過程。

曾經的榮景瞬間消失,李景白感嘆地說,這也是團隊拍攝沉船的初衷,因為海流會推擠,附著物會侵蝕,沉船不斷地損壞、崩塌,「不會永遠是現在的樣子!」現在記錄它,未來將是提供考古學者研究很重要的依據,否則只能拼湊。

另一艘凌雲艦沉船由於位於澎湖海域的流區砂地上,部分船身被砂石越埋越多。節目執行製作張承彥說,2023年的杜蘇芮颱風掀起的湧浪,反而幫凌雲艦掏砂,可以說每次拍攝時,凌雲艦沉船都有不同的樣貌。

第一集〈蘭嶼八代灣沉船〉節目中,對照呈現2021年所記錄被颱風摧毀前的模樣,又加入新拍攝的畫面,仍可以看到又大又密集的海扇,斜插的甲板形成一片珊瑚牆,海底珊瑚在燈光照射下,呈現萬紫千紅的繽紛色彩,整群的天狗鯛、金花鱸、玻璃魚游來游去,原本白天躲在船裡晚上才出去覓食的魚,全被捕捉進鏡頭裡,主持人王陽明強調:「如此迷人的景象,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

熱愛海洋,深潛探索

其實,一直從事自由潛水(不使用氧氣瓶,憋一口氣下潛)的王陽明,為了《沈睡的水下巨人》節目的拍攝,才開始學習水肺潛水。他密集在五天內受訓、拿到執照,並且以難度更高的技術潛水下到水深40公尺,因為任務需要,還得配戴裝有麥克風的全面鏡,邊看鏡頭邊旁白,由於潛水時講話更耗氧氣量,主持難度不可謂不高。

不管深水凶險,第一次在綠島正式開拍就下到40公尺,「因為綠島得天獨厚,水很清澈,我超興奮的,可能自己有點小小變態。」王陽明難掩臉上笑容說:「我不想要誇自己,但我下水應付耳壓時,可以做到免手平壓。」

連李景白都稱讚也許有海洋基因的王陽明:「他很厲害,天賦異稟。」

雖是如此,拍攝團隊仍遇到多次「驚險時刻」。王陽明說,水濁的40公尺,情況就天差地別。縱使是白天下沉,水下40公尺猶如黑夜。

相依為命,革命感情

「因為全團隊裡最『菜』的就是他,」李景白強調:「水下沒有容錯的機率,絕對不會讓王陽明離開我們的視線。」所謂菜鳥是指拍攝前王陽明累積使用氧氣瓶不過百支,對照李景白累積3,000支氧氣瓶,另外攝影師、潛導都是累積上千支氣瓶的資深潛水員。

王陽明提及,拍攝曾是運補艦的中正艦,當下沉40公尺時,第一次經歷氮醉。他說:「我越潛越深,身體裡面的氮氣越來越多,感覺很high,忙著看珊瑚,忘記看深度,只是一直很高興地往前走。」直到李景白大聲地喚醒已經氮氣中毒的他。

「還好有白叔。」王陽明看著猶如潛水導師的李景白,已經培養出在水下相依為命、互相支持的革命感情,仍不禁說:「白叔真的是一個瘋子,因為如果是教練,遇到海況不好,絕對不會下水。」

「他說的沒錯!我就是一個瘋子。」李景白以深得我心的表情強調,愛海很重要。

他解釋,例如中榮艦由於深度深,必須使用技術潛水,同時背三支氣瓶,加上要背攝影機,又要打燈;上升至水面前必須先在水裡減壓約一小時。但是深邃海域能見度不好,多次深潛拍不到什麼東西,只好不斷地跳海(從船上跳海下潛)。

連同潛導、攝影師在內的六人團隊,平均每天「跳」四次,在為期一年半的拍攝期間,共計跳船下水超過600次,如果不是很愛海洋,很難做到。

王陽明一年半跳海下潛次數,幾乎是潛水員六年才會達到的數量。能夠完成如此密集的拍攝工作,經年致力推廣海洋生態的王陽明認為:「跟白叔做的這個project,能做為海洋生態教育的素材,也說到海洋的歷史,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作品。」他強調,大部分的人其實不知道台灣的潛點非常清澈,蘭嶼、綠島能見度都不輸馬爾地夫等地。

發現未知沉船,沉睡巨人號

第八集原本預定在澎湖外海拍攝二戰沉沒的飛機,卻意外發現一艘沒有在漁業署登錄資料中的沉船,只剩船頭、船尾,中間已然塌陷,劇組稱呼這艘未知沉船為「沉睡巨人號」。

第一次下到這艘未知的沉船時,在深藍的潛流中,王陽明遇見三隻大理石魟魚游過,「每一隻有十人圓桌這麼大,魚特別肥、特別健康。真的像探險。」忍不住大叫的王陽明說。

「船艙內仍有許多機具,判斷是意外沉船;從附著物的厚度,還有很多根粗細不一的桅杆、捲線軸,可以推斷這艘沉船很古老。」李景白查閱資料推測,1890年代有幾艘運用蒸汽機動力加上風帆的歐洲貨輪曾在澎湖外海沉沒,尋找更多未知沉船的歷史故事,「這將是我下一個題目。」

李景白拍攝團隊此次足跡遍及綠島綏陽艦、澎湖凌雲艦,以及恆春車城的中正艦等。小琉球鎮海艦是這次紀錄片中最大的軍艦,但奇怪的是,作為人工魚礁卻沒有魚,像是一座陰森幽冥的鬼城,李景白形容就像柏拉圖筆下的「亞特蘭提斯」──abandoned city(被遺棄的城),似乎是向台灣周遭的藍色海域發出過漁的警訊。

不論是鮮為人知的中榮艦,或是被颱風掃過的八代灣沉船,「台灣的海是這麼的漂亮,讓人會想去保護它。」李景白感性地說,這也是他透過紀錄片想告訴觀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