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小學的營養午餐爭議:當輿論一面倒心疼貧童,事情或許比你想得更複雜

作者:琵雅諾/安道爾公國之歐洲山居歲月

上週一篇關於義大利小學,出現欠費學生無法用餐,只拿到「鮪魚罐頭和餅乾」代替正常餐點的報導,引發了義大利社會的熱烈討論。對於該市長的做法,輿論一面倒地加以撻伐。初次閱讀這則新聞,我也覺得市長的做法欠妥,不過和義大利籍的先生討論過後,卻產生了不同的見解。

窮孩子只能吃餅乾?歧視爭議惹眾怒

進入正題之前,先和讀者們簡單介紹一下義大利學校的午餐制度:

義大利和台灣一樣,午餐費不含在學費裡,需另外繳納,但不強制規定學童一定要在學校用餐。一些不怕麻煩,或是小孩有特殊需求的家長,會將小孩接回家吃飯,再送回學校。除了少數(例如私立學校)有廚房,可烹煮午餐之外,大部分的學校將午餐外包給廠商製作,每日菜單不同,但每個學生的食物都一樣。

若不想吃學校的食物、也沒時間回家吃,可以自己準備,大多數的家庭,為孩子們準備的都是簡單的冷食,因為學校並沒有「蒸飯箱」,無法加熱食物,且義大利的飲食文化,也不太吃再加熱的東西。不過整體而言,自行帶食物到校的比例非常低──換言之,多數沒有回家吃飯的學童,都在學校吃著相同的菜色,此時,「只能吃餅乾」的孩子,就顯得非常突出。

回到新聞,從道德層面來看,身為母親和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和社會輿論站在同一陣線。看到學生──尤其是來自弱勢家庭的學生,遭到差別待遇,心裏除了難受,還忿忿不平。若該女童的家庭,經濟真的有困難,導致無能力繳交午餐費,校方這樣的作法,等於是讓女童被貼上標籤,承受大家異樣的眼光,非常不應該。

但,如果實情更複雜呢?

照顧弱勢的政策,是否有「被濫用」之虞?

前幾年,台灣有老師投訴,領低收入補助的學生,卻請假出國玩。這則新聞引起社會熱議:政府照顧弱勢的政策,是否被濫用?事實上,在義大利也存在許多「選擇性」欠費的狀況,尤其在教育單位,更是屢見不鮮。

父母仗著國家保護未成年孩童的善意,故意拖延、甚至不繳納費用。本身並非經濟有困難,卻將撫育小孩的成本,轉嫁給所有納稅人,形成所謂的「學雜費呆帳」──為了應付這群家長,新聞中的市長,才會想出「罐頭午餐」的催繳政策。

該女童來自外來移民家庭,經濟狀況不佳,不過據了解,原本就享有午餐費 40%-50% 的減免優惠。報導中沒有提到女童家長的說法,是否真是因為經濟困難而欠費,不得而知。在這種情況下,媒體一面倒的批評,沒有先退一步釐清事情全貌、指出更深層複雜的隱藏問題,便直接訴諸民眾的情緒,將事件導向階級對立、歧視弱勢,我覺得稍顯「政治」、「武斷」了一些。

從制度面來看,這位右派市長的作法,可能有諸多不周全之處,但並非全盤皆錯。情、理、法要如何排序,端看切入議題的角度。我們可以討論的,或許是如何讓制度見效的同時,也避免讓無辜的孩子受累。

這起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最後由義大利足球國手跳出來買單,暫時有了「圓滿的結局」。但外子說,每次有類似的事件發生,總有善心人士主動捐款,但治標不治本,一年過後,問題還是存在──個案頻傳,說明這起單一事件背後,潛藏了更大的問題。

實際上,真正的弱勢,政府會有一定的因應措施,理論上不應該出現繳不出錢的問題;反倒是那些惡意欠繳的父母,糟蹋了善心人士的好意,才是問題的癥結。

家庭教育,同樣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

而除了政府在制度面的完善之外,我認為同樣重要的,是家庭對孩子心理層面的照顧。回想我當年在台灣的教育現場,許多家長怕小孩被排擠、貼標籤,能靠自己就儘量靠自己,若非萬不得已,否則不輕易申請/接受補助;即使接受補助,也做得很低調。而老師為了顧及小孩的自尊,自然不會張揚,也會在課堂上教育學生不能嫌貧愛富,建立孩子們的正確觀念;更要以身作則,對學生一視同仁,以杜悠悠眾口。

只是,學校就如同小型社會,雖然大家一律穿著制服,但從許多「配件」上,還是能看出貧富差距。而國中生畢竟還不夠成熟,私底下還是難免會閒言閒語,這方面,我認為家庭教育能達成的改變,其實比學校教育還要大很多。爸媽的態度,孩子都看在眼裡,潛移默化,影響深遠。

以我自己為例,記得小學時,穿著菜市場牌球鞋的我,看到某同學每天換穿不同顏色的愛迪達,內心好生羨慕。但羨慕歸羨慕,父母親給我的觀念是,家裏供應基本生活沒問題,但要「升級」,必須等長大了靠自己賺。我們不偷不搶,不需要因為物質比不上人家而自卑。說也奇怪,有父母這席話做靠山,我絲毫不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反而很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

社會左右拉鋸,考驗領導人智慧

經濟發展停滯,難民爆增帶來的問題,導致近幾年,義大利政治一直在左、右兩端拉鋸,營養午餐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右派的做法固然有爭議,但大眾也早已厭倦自己的納稅錢被濫用,要如何解決問題又不招來民怨,正考驗著義大利政治人物的智慧!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義大利小學的營養午餐爭議:當輿論一面倒心疼貧童,事情或許比你想得更複雜》,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從質疑到理解】「Good Job, Have Fun個不停」──美式教育下的孩子,你擁有什麼?

你,是哪裡人?你,從哪裡來?

作者簡介:

居、遊過許多國家,常覺得自己的生活像是調色盤。 本業是古典鋼琴,出國念書後啓動體內驛動的因子,上了旅遊的癮。自助走過近四十個國家,還無法滿足,索性辭去人人稱羨的鐵飯碗,到巴黎專心流浪。 因緣際會到了歐洲迷你小國安道爾工作,並在7萬人當中遇見義大利籍的人生伴侶。以為會在風景如畫的庇里牛斯山安居樂業,但計劃總趕不上變化,又隨夫移居德國。 熱愛語言、書寫和異國文化,學了法文和西班牙文,現正用歸零的態度學習德文,適應德國的生活與文化 。

更多論壇文章
台灣鬼混了20年?
一群違法亂紀的司法人員
怕做冤大頭,就別出國玩!多次旅行的6個啟示
不高興就離職!職場上你該知道的「成人溝通模式」
從萊卡的公關危機談富士康的總統夢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