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佳音》「橫科」地名的由來

翁佳音》「橫科」地名的由來
翁佳音》「橫科」地名的由來

【愛傳媒翁佳音專欄】電腦工程師Line來說檔案能救約八成,費用18,000,備份碟1,600,其餘交貨時再結算。果然兩萬起跳,鼻仔摸摸咧。待順境時,必須寫點稿貼補這個小破口,人生啊。

先去臺南謝謝老醫師,講點鄭芝龍父子以外的海賊風雲;下週學期開始,家事緣故每週要回二水一趟,因此政大外專程在彰化師大兼個課,講講地名研究之類,這裡先預告。地名研究,老番立場非系統的地誌(Geo-graphy)學,純因功力不足,只好依然歷史人守住歷史學陣營。

我們這代歷史研究者通常被訓練成關心大國史、大論述,老番是一九七零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後才明確「分心」攻讀小臺灣(還是大歷史)。年歲越長,雖然大國與大論述之心志未嘗稍減,但總時時提醒自己得關心身體緊鄰的舞台。譬如,中研院位於南港,老番很擔心中南部北港與東港朋友質問為北部叫南港,這個「南港【仔】(南邊小港水)」,又是指哪條溪?

還有,老番住家南港仔,也算「橫科」之境,地名果真起因一株柯仔樹(臺灣赤楊)橫跨大坑溪成為水返腳(汐止)與南港間通道而來?哇,那棵躺平承載路人的大樹遺址在哪?老番很早就揚棄「據說」而有一套經驗實證論的解釋,可惜院內院外從未有人問起。如今既已退隱民間,就先展示點以前研究結論,聊表研究者真有研究身旁土地,才敢談大歷史。

老番答案,是大坑溪(也許包括四分溪)以前對從西邊而來的拓墾人而言,是橫在眼前的「窠」、「坑」、「溪」,所以叫「橫窠(Hûinn-kho/Hoâinn-kho),或「橫坑(Hûinn-khenn/Hûinn-khinn/Hoâinn-khe)」,「窠」也有人寫成「科」或「柯」。不要認為老番故作奇論,臺灣其他類似的地形就有幾個這樣的地名,新北市泰山區不是有橫窠?

老番以前也講過,中研院附近的橫科,以前是基隆河的頭堵,之後是二堵、三堵、四堵,都是河道彎曲處,可惜這些地名今天幾乎已不用,只剩五堵到八堵。近現代研究者似乎一直吝於運用民間的野生知識,一定要守著學院漢番紛爭的大論述,唆使漢人先民「堵」原住民,中山北路行七擺,是情愛;基隆河七堵八堵,是番害,對原住民也不公平……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