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融合發展正向 探民意得民心

旺報【記者李怡芸╱台北─香港連線專訪】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團圓向來是中秋節的主題,陸媒亦在此時整理了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心中的「同心圓」,包含民族團結、國家一統的願望。但一海之隔的台灣,近年則因認同問題,對「祖國」的向心力並未增加。長年研究認同議題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台大兼任副教授林泉忠指出,習近平主張的「融合發展」是正向的,但關鍵仍在於理解並正確認知台灣民意趨向,並推出到位的政策,吸引台灣人民尤其是年輕人。 家在香港,曾在大陸讀小學,又在日本、美國、台灣升學及從事研究、任教多年,兩岸三地等生活經驗以及專攻國際關係的學術背景,讓林泉忠對認同議題格外有感,早在1993年就讀大學部時所寫的畢業論文〈台灣獨立運動的起因〉已可看出他對國族認同議題的關心。提及自己的認同,他坦言是「對中國文化、歷史的熱愛者,也欣然接受中國人的身分,我也從未主張台獨或港獨。」然而做為認同課題的研究者,他認為兩岸關係的台灣及大陸因素,都必須要以更包容、理解的態度看待彼此。 普世價值連結兩岸 林泉忠指出,台灣的本土化政策自蔣經國時代便開始,藉著起用本土菁英進入權力中樞,化解台灣自二二八後始終存在的省籍矛盾,經歷1990年代的憲政改革,整個台灣社會從政治、社會、文化都朝本土化發展儼然已是難以扭轉的趨勢,自有其時代背景。即便前總統馬英九欲將國家認同的座標從「台灣」移回「中國」,但在林泉忠看來,僅是「欲走還留」的一瞥。他指出,若陸方仍只是將這樣的認同發展視為交流不夠或台灣領導人的政策引導所致,則是未能認清實情。 林泉忠看來,兩岸最大的核心價值差異在於,大陸堅持黨國體制,台灣追求的是民主自由,這也形成即便「中國崛起」,台灣和香港卻未如當年漢唐盛世,萬邦來朝,對「中國」向心力不增反減。但這也不意味著無解,「大陸如今到處可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16字,也包括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他指出,據目前一些民調可知,有3成的台灣民眾認同「中國人」身分,大陸若能在普世價值上更見開放,支持「統一」的台灣民眾是有可能增加。 好方向也要講方法 儘管民進黨政府執政,看似持續推動「去中國化」,台灣人又似乎更「親日」,但林泉忠認為喜歡和認同仍有明顯區別,抱著對台灣社會的理解,大陸可在一些瑣碎小節上做些「調整」。 林泉忠說:「例如媒體隨處可見的『中國台灣』就沒必要,也沒見到寫『中國江蘇』吧?相比之下,對歷史、文化認同的重要性,應遠超過名稱。」他觀察習近平提出的「融合發展」對台灣民意而言是往好的方向發展,但如《中國新歌聲》事件看似好事一樁卻以抗議收場,「要講方法,要有到位的評估,這個時空點,不宜太急進」,林泉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