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三陰性乳癌惡名 國際標準治療出現新曙光

翻轉三陰性乳癌惡名 國際標準治療出現新曙光
翻轉三陰性乳癌惡名 國際標準治療出現新曙光

在臺灣平均每34分鐘就有一人罹患乳癌,國內乳癌死亡率趨勢沒有明顯下降,解決方法除了定期篩檢、早期發現之外,對於復發風險高、治療選擇少的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醫師呼籲健保應加速趕上歐美治療指引,及早提供給早期病人合適的術前與術後免疫藥物輔助治療選擇,期盼能幫助預防復發。

 

在各種乳癌亞型中,三陰性乳癌存活率較差、復發較早、容易轉移到其他器官,因此常被形容為「最惡乳癌」。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三陰性乳癌癒後較差,因此如果在術前先進行輔助治療,就可以將腫瘤縮得更小,甚至沒有,找不到癌細胞的病人在癒後就會比較好,希望患者都能積極接受這樣的輔助治療再加上免疫治療,腫瘤完全消失機會可達到65%,若沒有達到完全消失,術後加強治療也可以改變癒後的康復機會。

 

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過去僅有化療可用,治療面臨瓶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劉良智教授針對三陰性乳癌提出389治療計劃,3就是三陰性乳癌;8是手術前進行8次化療與8次免疫治療;9就是開完刀後,後面要補9次的免疫治療,可以降低原本只有打化療的病人6至8成的死亡率。

 

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對三陰性乳癌的病友而言,目前僅有化療納入健保給付,期待能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幫助這群癌友爭取更多可能延續生命的機會,實踐自己、家庭與工作等人生計畫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