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給小英的一封信「比台灣人了解台灣」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520總統就職典禮在即,不少人都期盼新政府能大刀闊斧提出有效的政策,帶動台灣的經濟,提升產業競爭力。在台外國人解聰文(Martin W. Hiesboeck)與史孟康(Mark Stocker)日前個別針對了台灣產業問題提出建言,觀點鞭辟入裡引發網友熱議。

前奧地利駐華商務副代表解聰文在LinkedIn平台寫了一篇給準總統蔡英文的公開信,提出幾項改革方針。他直言,「不要再鼓勵台灣企業到東南亞投資;整合台灣優秀的科技研發人才,給他們創新的可能;投資3D列印、機器人、自動化等最新技術,不要固守現狀。」

他還提出全民健保的解方:「與其投資製藥、生技產業,不如砸錢提升台灣醫療體系」,他說,台灣醫療體系領先全球,但是數位化程度落後,補助醫院採行大數據、人工智慧、現代成像診斷系統,節省醫生執行重複性作業的時間,專注在最新醫療技術,可以吸引外國人到台灣就醫。

此外,解聰文指出,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企業又很缺國際人才,要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就要擁抱多元勞動力;拿掉限制,打開大門歡迎擁有技術與資金的人來台灣。他也鼓勵執政者多聽取新一代創業家、創意工作者、產業專家以及世界各地專業人士的意見,「他們才是真正握有台灣未來的鑰匙的人」。

美商方策顧問(DDG)執行總監史孟康則從教育體制著手,分析台灣企業為什麼無法創新的原因。他指出,台灣商業環境其實就是校園的縮影。台灣人花16年在學校,被灌輸「如何思考」,進入職場之後也依照固有模式行動。

每個人都忙著考試,「沒有實驗、沒有發明、沒有觀察、沒有對話、沒有辯論」,哪裡有創新的容身之地?「結果就是,當你有什麼好點子,你只能留到自己當老闆的時候去實現」。台灣有許多人才因而走向創業一途,但是這些中小企業礙於資源短缺,只能因循舊有商業模式,無法作出重大突破。

此外,史孟康認為,根深柢固的儒家式思維使得員工不敢跟老闆反映問題,一切流於聽命行事。員工變得不會橫向與其他員工合作,協調找出解決方法;公司體制僵化,只剩上對下的溝通模式,自然無法激發創新思維。要解決這樣的困境,史孟康認為,企業上下要凝聚出一致的願景,讓這個核心目標帶動全體實現目標;管理者也應該充分授權員工做決策改變現況。

有許多網友都認為都認為這些建議「有建設性」、「點出問題點」,甚至比台灣人要更了解台灣。你同意老外給台灣開出的這些「解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