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咸宜的羽球為何在台灣紅不起來?4個原因告訴你

有網友戲稱「台灣的國球是贏球」,自從戴資穎在國際羽壇封后後羽球才開始受到國人關注。有人不解,明明羽球是老少咸宜的運動,而且與類似的網球相較不需要很大的力氣,不易受傷,為何不受台灣人重視?

 

有人則認為,比起足球、籃球等會因為種族之間的身材差異造成不公平的運動,羽球十分適合黃種人國度的台灣大力推展;事實上,現今羽壇五大強國 ─ 中國、印尼、南韓、丹麥、馬來西亞 ─ 中就有四個國家在季風亞洲。

 

相關討論開始發酵,有許多人提出意見。以下整理四點:

 

羽球要深造不容易

 

事實上羽球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老少咸宜,馬丁 柯那普在1986年Yonex羽球年鑒裡描述一個優秀的羽球運動員所須具備的能力,包括馬拉松選手的耐力、短跑運動員的速度、跳高運動員的彈跳能力、標槍擲手的臂力、鐵匠的腕力、畫家的機敏、劍士的反應力、象棋棋手的注意力、極地研究員的堅毅、將軍的深思熟慮、登山運動員的執著,還有藝術家的直覺與幻想。

 

雖然羽球不管老人、小孩都能很快上手,但要登峰造極十分困難,畢竟羽球是所有球類運動中球度最快的,加上平分秋色的對手一回合常常可以打到十幾次甚至幾十次的來回,十分累人,也需要高度的專注力。

 

(圖片取自flickr)

 

訓練的場地有限

 

羽球質輕,容易被風影響,不像質重的網球可以在戶外打,所以較專業的羽球訓練需要室內場地,偏偏室內場地很有限,限縮了培育羽球高手的機會。再者,羽球與羽球拍都容易損耗,相比籃球、足球要花的錢更多。

 

民眾沒有熱情

 

有不少網友就直言羽球的可看性低,也有人提出羽球這個運動在很多國家都不受關注。在台灣,也很少看到以羽球為題材的漫畫與戲劇,相比之下,性質相近的網球就有許多相關的創作與關注的群眾。

 

賽制導致球賽精采度不足

 

一直有人反應羽球的賽制使得球賽精采度不足,降低民眾的關注度,連帶使贊助商與廣告商卻步,較難發展商業互動與支持。

 

原本羽球為15分制,後來因應許多人嫌賽局太長的意見曾改成7分制,但後來因為實際效果不明顯,加上業內人士的批評,又變成21分制,使比賽更加冗長。另外,21分制對於實力較弱的選手來說較不利,很難對抗強者,使得選手變得消極。而且在21分制中,若落後太多分往往難以追分,所以體力不佳的選手在落後太多分的賽局中會直接放棄,又降低了比賽的精采程度。


(首圖為戴資穎;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