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失智與胃腸有關?胃食道逆流、腸躁症成國民病莫忽視

李其芳/台北報導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腸胃好,人不老!」,腸胃和身體的老化狀態究竟有何關聯?
詠生中醫診所院長吳東建中醫師表示,食物入口後到胃和腸,經過消化再轉化成各種營養傳送至身體各處,以維持各器官的正常機能,若是腸胃的消化功能不佳,也意謂著營養的吸收轉化功能較差,進而影響各器官的運作。中醫因此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調養得好,氣血順暢少病痛,較易長壽。
近年國內外有許多醫學研究指出,大腦發炎的原因可能來自於腸道,一些精神疾病與腸道菌相失衡有關,老年人失智退化的進程也被認為和腸道的菌種、環境或型態相關。從中醫角度來看,胃腸環境不好,吸收的養份不足,連帶供給腦部的養份不夠,長期下來即可能造成腦神經方面的病變。 然而,近年腸胃相關疾病發生的機率大增,都跟民眾的飲食和生活型態習習相關。吳建東醫師分享,臨床最常見的問題以胃食道逆流和大腸激躁症居多,兩者可能同時出現。

圖為詠生中醫診所院長吳建東中醫師

胃食道逆流已是普遍的疾病,飲食不當使胃發炎引發火氣或消化不良、情緒緊張或其他疾病導致腸胃道受損而無法正常消化,都可能造成胃食道逆流。心悸、胸悶是胃食道逆流常見的表現,容易和心臟方面的疾病混淆,胃鏡檢查或中醫問診把脈都能夠幫助鑑別。中醫能判斷患者的問題是在胃、腸或心,胃食道逆流患者的胃脈象呈現虛、寒、熱性或發炎狀態,皆有可能,透過問診和把脈可做到初步的判別。
大腸激躁症以便秘、腹瀉,或便秘加腹瀉為主要表現,情緒或壓力是誘發的主因,往往在患者休假或心情放鬆時,症狀明顯減緩或消失。然而,大腸激躁症的診斷較難確定,也容易和大腸癌混淆,經常要參考其他原因才能判斷,醫師大多建議民眾要定期做健康檢查,才不致被誤判。
吳建東醫師指出,胃和腸皆由自律神經控管,交感神經讓胃腸不動,副交感神經則讓腸胃過度蠕動,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的狀況下,使得自律神經失調,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焦慮、憂鬱都會使氣不順或氣少,腸胃蠕動變差,中醫稱為「肝鬱脾虛」;另一種是壓力過大、過於緊張,肝氣過旺「肝氣犯脾」,導致腹瀉。
除了壓力,愛吃冰、嗜辣、纖維質攝取不足、久坐、缺乏運動熬夜等族群,也會有較高的機率造成腸胃功能障礙。
吳建東醫師建議,飲食要正常、多運動,運動的目的在於讓腸胃蠕動恢復正常,透過運動的方式來調節神經和肌肉,讓肌肉有力、腸胃活動正常,事實上,運動同時也對睡眠和心血管的狀態有所幫助。
此外,進食時應細嚼慢嚥,飯後要走動,才能幫助消化。少吃甜食、氣泡飲料,咖啡茶應有所節制,適量飲水、多保持心情愉快,加上適當運動,保持腸胃健康,是養生的第一步!
吳建東中醫師小檔案:詠生中醫診所院長、國立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博士,致力推廣養生氣功,精通楊式太極、五禽之戲與八段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