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病不再靠子女 40%民眾選入住長照機構

老病不再靠子女 40%民眾選入住長照機構
老病不再靠子女 40%民眾選入住長照機構

撰文:林竹

通膨,不僅對現在生活產生影響,也為老後退休生活帶來危機,因為它會讓個人辛苦準備的退休資產縮水、實質購買力下降,無法支應將來退休生活。根據台灣人壽與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在8月底公布的「2022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就發現,有22%的未退休族最擔憂,「通貨膨脹」會讓退休金縮水、使得退休金的準備壓力更大。

本次調查是由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特聘教授黃泓智為計畫主持人,研究計畫成員包括金融系教授暨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楊曉文、統計系副教授暨資料採礦研究中心主任鄭宇庭共同執行,在2022年5月以電訪方式調查台灣地區25歲以上民眾,包含881位的未退休族與320位的已退休族,總共訪問成功樣本1,201份,後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主要包含次數分配(百分比)與交叉分析,在95%的信賴水準之下,抽樣誤差值為±2.83%。這項針對台灣民眾的退休調查,共發現以下3大現象:

現象1》25.1%全體受訪者擔心「通膨」問題,僅次於「健康」
在本次調查結果中發現,有43.7%的全體受訪者表示,退休後最擔心的問題為「健康不好」;其次則為「通貨膨脹」占25.1%;第3名則為「退休金不夠」,占17.3%。但若與退休身分進行交叉分析,發現不論未退休、已退休族,都覺得「通貨膨脹(簡稱通膨)」讓人煩心。

像是有22%的未退休族認為,「通膨」會讓退休金縮水,更有高達65.9%覺得退休生活不充裕的已退休族表示,「通貨膨脹或物價上漲」是他們覺得退休金不夠支應退休生活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突然有大額支出如醫療」(占24.8%),代表已退休族更實際感受通膨、物價上漲帶來的威力,且實質購買力下降。

對此,楊曉文表示,未退休族應透過配置不同的多元資產,以抵抗通膨衝擊;年輕、未退休族應要相對積極,將資金定期定額投入在不同的金融工具中,分散風險同時累積退休金;但本次調查也發現,在詢問未退休族每月以何種金融理財產品準備退休金,「儲蓄與定存」與去年一樣穩坐第1名寶座,其次為保險與股票。

她表示,這次調查發現未退休族在退休理財上相對走安全路,的確是較為可惜之處,可能是受到今年市場波動較劇烈所影響,讓民眾偏好波動性較低的金融工具以策安全。

現象2》「晚退+退休金縮水」讓未退休族備感壓力
在本次調查也發現,未退休族與已退休族對「退休」年齡的想法有很大的差異。有近3成的已退休族表示,自己是在56歲~60歲時退休;但當詢問未退休族打算幾歲退休時,有35.9%的未退休族預估,自己會在61歲~65歲退休,代表未退休族群覺得自己會比上一代更「晚退」。

而楊曉文從世界銀行「退休金來源3層次」的角度分析,雖然台灣的第1層退休金制度如勞保基金,預估在2027年面臨基金淨值為負的窘境,但其實勞工或其他民眾,還有第2層、第3層的退休金來源可努力。其中,第2層退休金來源——勞工退休金,產官學界也一直疾呼政府應開放自選,而本次調查也發現,若未來勞退新制改為自己可選擇投資標的,有41.8%適用勞退制度的受訪者表示會增加自己勞退自提的意願,其中又以25歲~39歲的年輕未退休族群最為顯著,高達55.5%的人表示若開放自選,有意願自提。

至於在第3層退休金來源——自己準備,本次調查發現,有16.8%未退休族其退休金來源來自於「員工福利信託」,較去年成長12.4個百分比,更是所有來源中,唯一成長的選項。楊曉文認為,過去一直呼籲要提早開始進行退休準備,這次首見員工福利信託來源較去年成長許多,代表民眾對「員工福利信託」已有一定的認知,願意透過更有制度與規模的方式,準備未來的退休金。

現象3》80.1%未退休族擔憂長照保障不足
最後一個發現是,除了擔心退休後健康不好,未退休族對老後長期照顧(簡稱長照)也充滿擔憂。

有80.1%的未退休族覺得面臨長照時保障不夠,最怕將來進入長照狀態時,沒有子女或家人可照顧,使得生活和經濟的壓力更大。

因此在調查中也發現,民眾對長照的思維與想法也慢慢改變,有40%受訪者表示,退休後若因疾病或意外需被照顧,會選擇「入住長照機構」,其次才是「由子女照顧,無需另請看護照顧」(占27%)及「聘請看護照顧」( 占26.6%),顯示給專業機構的照顧漸為主流。

楊曉文認為,這代表民眾已具有照顧不再靠兒女,入住長照機構享清福的觀念,是個好的發展。但黃泓智也提醒,長壽與不健康,也是民眾在退休準備過程中,可能低估的風險,建議在進行退休規畫時,預先做準備,才不會出現退休後財源不足,不足以支撐養老需求的機率增加。

更多Smart智富文章

▶退休金該怎麼準備?如何提領最穩健?6大提領法則,助你打造安心的退休金流
▶用3層退休金建立晚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