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文化館趕工 年底迎國寶返花蓮

中國時報【許家寧╱花蓮報導】 花蓮為南島文明故鄉,歷年累積出土古物高達數萬件,不少仍存放在中研院與台灣史前博物館,文化局爭取經費興建花蓮縣考古文化館,目前正加緊趕工,預計年底完工後,太巴塱部落的「Kakitaan祖屋雕刻柱」、「蛙形玉飾」等國寶將可迎回花蓮保存。 花蓮4000多年前為史前時代東南亞玉器製造中心,近年考古研究,花蓮為台灣玉的原產地,當時玉器加工業非常興盛,堪稱史前南海貿易交換圈「玉之路」源頭,玉器除出現在台北芝山岩、台南卑南遺址外,更遍及東南亞到泰國,盛極一時。 當時花蓮玉器生產地中,壽豐鄉位於大型玉作坊遺址中心,壽豐鄉公所無償借用廢棄的豐田市場為建置基地,2017年獲得文化部挹注7200萬元,預計年底完成建館啟用。花蓮縣考古文化館建築為地下一層、地上二層,總樓地板面積1807平方公尺,為國內首件以舊有空間再利用為考古文化館的案例。 文化局長江躍辰表示,下一目標將爭取暫放在外的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雕刻柱」、「蛙形玉飾」等國寶迎回家安置,讓花蓮民眾可以就近了解花蓮史前文明的歷史脈絡,參觀、欣賞阿美族現存唯一刻繪有圖紋的傳統樑柱,及花蓮花崗山文化稀有立體動物形玉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