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引導教學 難怪程度上不來

中國時報【林志成╱台北報導】 台灣學生用盡「洪荒之力」學英語,為何在國際評比中還是屬於後段班?英語老師表示,台灣總是「考試引導教學」,學生學英語是為了考試,這讓他們難以對這個語言產生興趣。此外,學生在學校學英語,出了校門就用不到,導致英語能力難以提升。 在台灣教育制度中,小三開始學英語,但如台北市等都會區,則是小一就開始。此外,有些家長會讓小孩在4、5歲時就進補習班學美語,因此現在美語或雙語補習班林立。 台灣人這麼努力學英語,為何在國際評比仍吊車尾?新竹縣中正國小英語老師林鈺城說,現在國小英語教學很活潑,小朋友藉由繪本、桌遊、上台發表的方式學習,學得很快樂,但這一切進到國中就變了樣。 「每年9月時,都有一些甫進國中的學生傳訊息來,說學校英語教學很無聊、不好玩。」林鈺城指出,在「考試引導教學」下,不少家長認為考試不考的老師不用教,譬如國中會考不考口說能力,老師就不會著力去教,學生學英語為了應付口試,就失去興趣。 「我以前就是用傳統方式教文法的老師,後來發現無法將學生的心留在課堂上,決定改變。」桃園青溪國中英語老師許?敏說,她以前曾教體育班,孩子都很好動,她就讓學生從移動中學習英語,譬如在黑板掛一些圖卡,講一個單字後,要學生跑到黑板前拍打相對應的圖卡,他們有參與感,就容易學會。 「台灣英語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學生在學校學了,出了校門就用不到。」彰化高中英文老師白宏彬說,學生每周在學校的英文課其實不少,但沒地方用,尤其是中南部或鄉下地方,幾乎用不到,這樣台灣人英語程度怎麼會好? 「營造英語的環境,是國家的責任。」白宏彬說,台灣應該更國際化一點,路標、大眾運輸工具的廣播應廣泛用到英語,甚至吸引更多國際觀光客前來,學生走出校外,時常會用到英語,他們的程度自然會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