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再生連年虧損又管不動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證實將認賠殺出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證實,國發基金8月底已自以太陽能發電為主的聯合再生退場(圖非當事案場)。(攝影/鄭國強)

國發基金投資的「綠能國家隊」──聯合再生(3576),近期因經營不善、公司治理問題頻傳,成為眾矢之的,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在立院被立委黃國昌質詢時證實,「我們已啟動退場機制,在8月27日正式啟動」8日聯合再生股價開盤後一路下跌,早上10點半前跌幅已經超過3%,12.3元上下。

自2018年以來,聯合再生(3576)僅在2022年賺錢,EPS不到1元,其餘全部虧損,然而國發會決定退場的最後一根稻草,可能是監察院的報告。

聯合再生虧損連年,國發會認賠賣出

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聯合再生參與投標彰濱工業區光電標案,得標後半年即將股權轉售,違法套利2.63億元,並導致國庫損失鉅額收入。劉鏡清表示,國發基金更因在公司董事會中僅有1席董事,對聯合再生的經營問題難以有效監督,最終決定啟動退場機制,國發會主委劉鏡清表示8月27日已經啟動退場機制。

聯合再生係2018年由新日光、昇陽光電及昱晶能源3家太陽能模組廠合併成立的企業,目的是希望透過3併1轉虧為盈,國發基金類似輔佐的角色,也占1席董事。

綠電政策受質疑,國發基金角色尷尬

聯合再生成立之初,被寄予厚望,但近年來卻屢傳虧損消息。公司承攬的國防部工程更爆出違規使用中國製產品,形象嚴重受損。監察院的調查報告更揭露了聯合再生在參與彰濱工業區光電標案時的不當行為,凸顯了公司治理上的嚴重缺失。

作為聯合再生第一大股東,國發基金卻在公司治理上顯得無能為力。由於在董事會中僅有一席董事,國發基金的意見往往被忽略,甚至還曾被要求更換董事。這也反映出國發基金在投資企業時,在公司治理方面欠缺有效管理機制。

黃國昌指出,聯合再生第一大股東是國發基金,但第一大股東在股東會行使股權表決卻僅取得一席董事,後面很多持股1%的股東都可以選上,「我們把表決股數去支持其他人嗎?」國發會主委並未針對提問回答。

投資大多虧損,被立委建議改名台積電基金

聯合再生的困境,不僅凸顯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更讓人質疑政府推動綠能政策的成效。國發基金當初投入鉅資,期望打造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能企業,但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這不禁讓人質疑,國發基金的投資標準為何?

聯合再生事件再次凸顯了台灣在推動產業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國發基金並沒有得到任何改善與績效,其投資公司中還有如興、東貝光電外,還有聯合再生、KKday旅遊平台、兆遠科技、世豐電力等,都是績效不章的投資,僅台積電就貢獻6成獲益,曾被立法委員陳超明諷刺為「台積電基金」。

無論如何,聯合再生的困境都為台灣的綠能產業敲響了警鐘。政府應從中汲取教訓,加強對國營企業的監督管理,同時也要完善相關法規,以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和有效利用。(本文初稿為信傳媒使用 AI 編撰)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財富必修課》美國非農就業強勁支撐美股 未來一週觀察4大變數 中港股市能否延續漲勢看它
衛福部三大AI中心啟動》台大、中榮、成大擔任領頭羊 盼解決醫療3大困境
藍委吳宗憲指37名死囚有「2大風險」可能被放出來 法部務長鄭銘謙坦言:高院再審不敢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