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不到1個月態度由鷹轉鴿,背後竟與習近平有關?股債雙漲明年行情繼續?關鍵也是看它

美國聯準會在今年11月,於短短1個月時間內態度由鷹急速轉鴿,激勵金融市場繳出連續數天的漲勢,資深政經評論家吳嘉隆在最新《數字台灣》節目中分析,背後的關鍵轉折可能與中國有關。

在由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所主持的最新一集《數字台灣》節目中,請來台灣金聯董事長、證交所前董事長施俊吉與吳嘉隆暢談目前的全球政經情勢,並分析後續可能的動向。

首先,近期影響市場最大的因素便是美國聯準會態度由鷹轉鴿,吳嘉隆指出:「這次聯準會的確是改口」。

他分析,聯準會在11月2日的會議上公開表示通膨數據大幅放緩,但也強調數據還在高位、距離目標2%仍有一大段距離,「不排除進一步升息的可能性」。

美國聯準會態度由鷹急轉鴿 吳嘉隆:與中國有關

但到了11月29日,在沒有其它新經濟數據出爐的情況下,被稱為「鷹王」的一位理事叫華勒,在演講上卻透露:「若通膨持續走低,2024年春季可以開始考慮降息。」吳嘉隆認為,從事後來看,其實此舉堪謂「提早放風聲」。

究竟在11月2日到11月29日之間發生了什麼重要轉變?吳嘉隆分析:「看來看去,11月15日的APEC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峰會應該是關鍵。」

吳嘉隆指出,在兩人峰會後有消息傳出,習近平因受困於國內經濟壓力向拜登討救兵,問美國能否提供9000億美元救中國經濟,但拜登當然拒絕了。

吳嘉隆分析:「這樣的情況會讓美國知道,中國經濟真的吃不消了、撐不住了,評估升息的緊縮貨幣效果,還要考量滯後性,滯後性後座力可能在2024年開始展現。」若美國經濟降溫、中國經濟嚴重收縮的話,對全球會造成極大影響。

因此,吳嘉隆認為聯準會態度急轉向的做法,是用一個風險交換兩個效果。風險是「資產價格全面走高,再度推升通膨」,但以此風險可換到兩個效果:第一、手中持有大量美國公債的銀行或金融機構將因公債價格上升,緩和債券部位壓力、減輕金融風險與金融系統性風險;第二、避免實體經濟出現斷崖式下跌。

吳嘉隆解釋,美國與中國經濟之所以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表現,美國穩步向上但中國節節敗退,最重要差別在「創新能力」,他分析:「習近平自己也在講,中國要自力更生的話一定要發展出自主創新能力,問題在於創新這件事要去設計商業模式、組織資源、承擔風險,只能靠民營企業來做,公務員與財經官僚是不會去承擔風險的,只會執行指令。」

且近期中國還反過來對網路平台企業做產業監管、查逃漏稅,對企業來講是共產黨「把手伸進去」,跟美國的差距因此愈來愈遠。

ETF成投資顯學、展望後續金融市場表現 施俊吉:非常看好

近年來,ETF投資成為顯學,施俊吉分析,主要是肇因於「不確定性高的環境」,他分析:「因為不確定性非常高,一般投資人買房意願低,像是今年前半年到9月的時候,成屋買賣完成棟數急劇下降,錢都往股市去了」。但因為不是每一位投資人都懂股票,因而選擇被封為「懶人投資」與「無腦投資」的ETF商品。

在聯準會態度轉鴿後,股債出現雙漲的態勢,展望後續金融市場表現,施俊吉分析,由於目前聯準會的基準利率落在5.25%至5.5%,「投資人可以很放心」。

他認為,這代表聯準會有很豐富的利率預備存量,將來一旦遇到金融危機,仍有彈藥可以降息救經濟,「利率現在如果是在0%或是0.25%,想用降息救經濟的方式都救不了、沒有彈性,因此這將是對投資的一個保障,我對未來的投資是非常看好的。」


更多今周刊文章
在號子大廳跟一群退休伯伯和菜籃族看盤的日子:同樣2支股票,為何退休公務員哭了、主婦大媽笑了?
出國注意!一家5口遭扣護照、10小時後被原機遣返…海關給「超蝦」原因:台灣中國關係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