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並非天生!鍛鍊邏輯思維助提升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台灣東販】思考工具——歸納法與其限制

適切的推論之原點

歸納法與演繹法並列為歷史最悠久的兩種推論方式。其實,無論自己是否有刻意使用邏輯性思維,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意無意地使用到歸納法。

聰明並非天生!鍛鍊邏輯思維助提升
聰明並非天生!鍛鍊邏輯思維助提升

歸納法的基本概念如下:

 聖德太子死了

 山田太郎死了

 亞伯拉罕・林肯死了

推論:因此,「人一定會死」

歸納法的邏輯架構是,舉出多件實例,藉此導出一個結論─這些實例共通的命題(看法)是正確的。

使用歸納法的推論,只是導出一個由多件實例預測出的結論而已,所以,即使結論是看似不證自明的事實,比方說「人一定會死」,這仍舊只是一種「推論」而已。它最多只能導出「……的命題應該是正確的吧」的結論,要進一步得到絕對性的答案,在原理上是十分困難的。

因此,歸納法中少不了「或然性」的概念。或然性是指「正確性的程度」,比方說,我們可以說「這個推論的或然性很大」。使用歸納法時,只要能導出或然性大的推論(結論),就能在討論中提出邏輯正確的意見。

或然性的大小難以判斷

那麼,我們再進一步擴大前述的推論:

 人會死

 馬會死

 魚會死

 草履蟲會死

推論:因此,「生物一定會死」

這樣的命題是正確的嗎?以常識範圍內來看,我們可以說這個命題的「或然性很大」,但事實上,在這項推論前提的實例中,就有一個與此結論矛盾的事例。

有一種水母(燈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當牠們老化到壽命將盡時,就會自動開始縮小,並貼在岩石上靜止不動,回到稱為「幼螅」的幼體狀態。幼螅經過一定的時間長大成熟後,又會再次變成水母,悠游於水中。

這項發現對生物學界造成巨大的衝擊。「生物一定會死」的命題,就在發現這個事實後,因一個反證(違反結論的事實)而被全盤推翻。

「生物一定會死」是或然性極大的命題,但就連這樣的命題都會被推翻,這麼一來,或然性看似較小的命題,就算被輕易推翻也不足為奇了。比方說:

 隸屬於A公司的田中喜歡工作

 隸屬於A公司的山本喜歡工作

 隸屬於A公司的齊藤喜歡工作

推論:因此,「A公司的人一定喜歡工作」

要推翻像這樣的推論十分容易。倘若接下來舉出的山下,是一個「討厭工作」的人(反證),這項推論就會被推翻。或者,有人舉出「山本是騙子」這樣的附加資訊,也能推翻這個推論。

歸納法是建立於「信服感」上

由此可見,歸納法在邏輯的周密性這方面,隨時有著被推翻的危險性。那這麼

不確定的邏輯思考方式,為何能被視為「正確的推論方式」呢?

說白了,歸納法的邏輯推演,完全是靠著發言者與聽者,兩者在認知上的默契

而成立的。反過來說,一個歸納法的邏輯推演,只要在發言者與聽者之間能夠讓雙方信服的話,哪怕對其他聽者而言是無法信服的(不恰當的邏輯),也會被判斷成是妥當的。

我們從這件事明白到,要做出恰當的邏輯,與其說要做出永遠不變的邏輯,不

如說是做出讓自己與嘗試說服的「對方」信服的邏輯。

換言之,這裡的邏輯只有在得到發言者與聽者認同的情況下,才會被判斷為恰

當的邏輯。

聰明並非天生!鍛鍊邏輯思維助提升
聰明並非天生!鍛鍊邏輯思維助提升

思考工具2——演繹法與其限制

使用恰當就能得到確切的結論

演繹法和歸納法一樣,都是邏輯推演上的基礎方式。最基本的演繹法的邏輯如下:

①.人都會死

②.蘇格拉底是人

③.蘇格拉底會死

①是大前提,②是小前提,③是結論,演繹法的邏輯是,只要大前提和小前提

正確,就一定會導出正確的結論。

然而,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或許有讀者已經注意到了,那就是─大前提①

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大前提「人都會死」通常是前一節的歸納法所推導出來的,這麼一來,歸納法的問題點,也會對演繹法也產生影響。

所有曾經活過的人都死了,並不代表未來出生(應該說也包括現在活著)的人

當中,不會出現「不會死」的人。再說,對於相信聖經中「耶穌基督復活」的人而言,或許會覺得人是可以死而復生的。

「邏輯正確,結論不正確」?

於是,就有可能出現像禪宗公案般「邏輯正確,結論不正確」的結果。光是聽前面這段解說,或許你會覺得「這種情況一定極少發生」,可是實際上這種情況一點也不罕見。

①.開速食店時,位置選在車站前等好地點是成功的必備條件

②.摩斯漢堡選在住宅區開店

③.摩斯漢堡不會成功

以這個例子來說,演繹法上的邏輯是恰當的,但結論卻是錯誤的。大前提①乍看之下是正確的,其實是錯誤的,因此得到的結論就變得不恰當了。大前提①在摩斯漢堡成功前,是廣泛為大眾所接納的命題。但摩斯漢堡成功後,這項大前提就變得不恰當了。

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就是日本的大型連鎖雜貨店「唐吉訶德」。

「唐吉訶德」成功之前,一般認為好的商品陳列方式,是整齊、一目了然且帶有時尚感(隱藏的前提)。一個商店雜亂無章的話,再好的商品看起來也會變得廉價,這是業界的常識。

「唐吉訶德」的前身是一個叫做「泥棒市場」(東京杉並區)的商店,這家商店我去過幾次。「泥棒市場」的規模比現在的「唐吉訶德」小得多,店家向廠商購入瑕疵品,以低價販賣。當時,這只是一家沒什麼特色的廉價商店。

後來,唐吉訶德剛出現時,我不太相信一個既不知道裡面有賣什麼、商品又難找的商店能夠流行起來。但轉眼間,唐吉訶德大受歡迎,民眾在店內狹窄的通道中轉來轉去,享受著「尋寶」的樂趣。

並非「百聞不如一見」

這樣描述下來,可能會讓大家以為:「再怎麼看重邏輯思維,到頭來還不是會被真實發生的體驗輕而易舉地推翻。」

其實,在演繹法的學習上有幾點重要事項:第一,我們必須知道「乍看之下絕對正確的邏輯,也可能在某個契機下,被180度大翻盤」。

第二,當一個乍看之下正確的命題被推翻時,我們必須從中發現如何才能說明這個現象。

就拿「雜亂無章的商店不會成功」這個命題為例,到底是什麼為唐吉訶德帶來了成功?請試著在下列「……」的部分,寫下你覺得唐吉訶德所創造出的全新「成功模式」是什麼。

過去→「商品陳列得整齊而一目了然時,就會提高購買欲」

唐吉訶德→「商品……」

你覺得是什麼?

推論:「商品由顧客自行挖掘、尋找出來時,就會提高購買欲」

提出這個全新的大前提後,唐吉訶德的成功因素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更進一步來說,過去的做法是讓「商品主動吸引客人」,但唐吉訶德卻是讓「客人主動發現商品」,這等於是把主詞、受詞互相顛倒。而這一點看起來似乎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將演繹法用於已知「大前提←小前提」為何,只需要推導出結論的時候,往往只能得到大家早就知道的結論,而無法讓結論創造出新的價值。

但用在大前提為空白,接下來要透過邏輯思維,找出一開始的大前提是什麼的時候,演繹法就能展現其價值。

換句話說,找出大前提,其實就是找出「成功法則」。將演繹法用在尋找成功的規則上,演繹法就會展現出不同凡響的價值。

本文出自台灣東販《聰明可以鍛鍊,關鍵就在邏輯思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