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援TDR冤案 林國全教授:TDR非證交法規範對象

林國全教授指出TDR非證交法規範對象。(翻攝政大法學院官網)
林國全教授指出TDR非證交法規範對象。(翻攝政大法學院官網)

TDR是否為證交法上的有價證券?引發法學界及人權團體熱烈討論;政大法學院林國全教授出具文章表示,依據1968年證交法立法時規範對象採用限定列舉、概括授權模式,符合第6條定義才是有價證券,買賣行為才會受到證交法規範,違法的話才會產生民刑事責任,在此前提下,然而TDR是否為證交法上的有價證券?始終是爭議所在。

林國全教授在文章內說明,存託憑證屬於跨國籌資工具,TDR是外國企業第二上市到臺灣市場來發行籌資掛牌,委託臺灣存託機構(銀行)在國內發行表彰外國企業的有價證券存放在保管機構的憑證,因此,TDR是否為證交法第六條第一項「經主管機關核定之有價證券」,首先由1990年財政部臺財政字第00900號來討論,至目前為止,官方一致採用此依據,認為TDR屬於外國有價證券,在我國境內募集、發行均應受我國證券管理法令規範。

不過關於TDR是否為有價證券?林國全教授提出看法表示,台灣存託憑證為本國存託機構於台灣發行,表彰存放於保管機構之「外國發行人所發行股票」之本國具有投資性質之有價證劵。其為本國有價證劵,而非「外國之」有價證劵。故其並非1990年900函令所涵攝之對象。亦即,在主管機關未依證交法第6條第1項具體、明確核定台灣存託憑證為證交法上有價證劵前,台灣存託憑證並非證交法之規範對象行為客體。

數十位法學界專家學者教授及人權團體認為在2012年增訂證交法第165條之2,對於外國公司在台灣第二上市的TDR,準用證交法第5條至第8條規定,因此臺灣存託憑證能夠準用證交法第6條,屬於證交法上定義的有價證券,TDR在2012年後適用證交法應無疑義。因為立法缺漏,未將證交法第165條之2所規範的對象台灣存託憑證清楚的寫進法條內,導致冤獄四起,明顯違反罪刑法定主義及法律明確性原則,嚴重侵害人權。

數十位法學界專家學者教授及人權團體持續聲援TDR冤案,並一致希望立法院站在罪刑法定及法律明確性原則下應盡速修法,捍衛及保障人權,莫讓冤獄再發生。

更多鏡週刊報導
TDR爭議應回歸法律面 該修法就修法
【TDR再起爭議1】拒揹個案修法罵名 資深藍委悄組「反修法陣線」
【TDR再起爭議2】正反方打纏鬥戰 綠委驚曝:特定勢力太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