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達人-張亞琪 重新打造紡織王國
工商時報【廖珪如】 台灣的服裝業曾經輝煌一時,研發布料的能力雖然稱霸全球,但卻從未將此優勢轉換成時尚產業,一味走代工模式,令服裝產業無法起飛。 我寧(I PREFER)品牌總監張亞琪不願意見到昔日「紡織王國」沒落至此,2008年起不再只做代理商,從生產、設計至銷售,張亞琪一手抓,產品不只在國際受到矚目,更是許多影視藝文人士最愛的「潮牌」。 不到4年的時間,張亞琪一手創立的我寧(I PREFER)在台灣擁有十家門市,花一年時間在中國大陸打下江山,在上海、江蘇擁有三家門市,明年,將擁有最大的旗艦店;此外,峇里島及法國也都有(I PREFER)的據點。張亞琪笑說,I PREFER雖然剪裁時尚大膽,但其實上海人對穿搭服裝的接受度比台灣更高,超越她們的想像。 門市像藝術家工作室 我寧(I PREFER)在剪裁及用色上十分大膽,布料更是獨樹一格,每家門市都像是藝術家的工作室,每個工作室也隨時都在改變設計,走進去就能享受「時尚生活」。因此,I PREFER深受中高端消費者的喜愛。 張亞琪大學學的是經濟,畢業就到台灣知名的東鋼集團業擔任董事長秘書,後又到台灣經濟研究院擔任研究員,但張亞琪為了圓自己的夢,不顧父母的反對,辭掉工作,在台北公館、東區開店當老闆。 品牌名稱是生命態度 在張亞琪的心裡,記掛著一個尚未圓的夢。從小,她就非常喜愛收集布塊、刺繡,研究織法,希望長大以後的工作,能夠與興趣做結合。我寧,這個品牌的名字,也源自於她的生命態度。張亞琪表示,I Prefer difference. 為什麼要創立品牌?為什麼要費心將斷裂的產業鏈再整合?設計自己的衣服,全都是因為,I Prefer difference. 張亞琪說,從一個人的穿著,能反應出他的內心、成長背景、生活態度,衣服原是為人駕馭的,展現自我風格的第一表現。但現在有許多人,卻被衣飾駕馭了,穿衣服講求流行,卻不能合襯自己的個性。 此外,就張亞琪觀察,比起衣服,台灣女性更重視的是「皮包」,許多女性以一個名牌包來決定「消費力」、「品味」、「風格」,但事實上,她們已經失去自我的特色。 因此,I PREFER不只是賣衣服而已,它所要傳達的是一種生活,及生活的態度。從今年開始,I PREFER在各個概念店舉辦「不插電音樂會」,許多個週末夜裡,消費者可以一件衣服也不買,單純只是去聽音樂,不僅素人歌手的聲音被聽見,I PREFER的品牌及理念也傳遞於無形。 賣衣服也賣一種生活 I PREFER已經在大陸闖出些成績,一年之內在上海、江蘇等地開了三家門市,銷售十分亮眼;明年,旗艦店也將開在門市之外,I PREFER在上海的成就也受到大陸知名飯店─維景的青睞,可望進一步合作。 堅持要辦自己的刊物 此外,I PREFER更大膽的辦起自己的刊物「半調智」,除了製作藝文專題,也教消費者如何看懂產品及品牌概念。這讓誠品的高層直呼張亞琪「勇敢」,因為刊物十分燒錢,誠品都停掉了「好讀」,張亞琪卻無視「前車之鑑」,堅持辦「半調智」。 「半調智」的主要任務,在企劃時尚專題之外,更重要的是將還原服裝產出的過程,將衣物材料以及設計等過程的相關知識推向消費者,讓民眾在「購買」之外,也能夠透過閱讀,瞭解時尚產業鏈是如何形成的。 張亞琪認為,這些事(I PREFER及其建立的產業鏈)就是他的天命。他希望的是台灣有更多人加入這樣的行列,擁有自己的品牌與設計,如此,一個產業才能夠重生以及轉型。 達人心法 做了再說 張亞琪說,很多事情,想太多就不敢做了。好比大陸市場,對於一個專門為亞洲人設計服飾的品牌而言,是一定要面對的。張亞琪說,雖然大陸市場的「水太深」,令許多業者望之卻步,I PREFER本身也觀望了幾年。不過,I PREFER最定還是決定先跳下去試試看,「不試,你怎麼知道自己敢游泳呢?」 達人小檔案 姓名:張亞琪 學歷:中興大學經濟系 畢業 經歷:東和鋼鐵公司董事長秘書、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30歲開始做生意當代理商,代理Trippen等外國知名鞋類、服飾品牌。35歲創IPrefer。 座右銘: I Prefer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