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達人-聖祐木業公司創辦人、董事長 李登輝時代闖南向 張慶隆扎根印尼

工商時報【文╱譚有勝】 1980年代台灣逐步工業化後,有一群台商前往中國大陸發展,亦有一群台商在李登輝推動的南向政策,開啟了「南方夢」。聖祐木業公司創辦人、董事長張慶隆便在台灣李登輝時代的南向政策浪潮下,啟動了他在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尼的創業歷程。 來自新竹的張慶隆,1971年在中興大學畢業後,便參與由台灣經濟部主辦的貿易人才培訓計劃。兩年後,他前往美國念企業管理,並在1975年創辦聖祐木業公司,開始自己的木工創業之旅。然而,台灣在90年代出現產業結構大變動,電子產業快速崛起,壓縮了傳統產業生存的空間。 張慶隆回憶說:「當時台灣傳統產業要找到員工相當困難。」後來他便開始走訪大陸、越南、泰國等地,考慮海外布局。 台商南方夢的先驅 1993年,前總統李登輝啟動了第一波的南向政策,開啟了台商的「南方夢」,張慶隆也毅然決定完全撤離台灣,轉往印尼當地投資。他說,「當時越南相對落後,但印尼開發得早,除了原物料較為容易取得之外,在勞工供應、外匯管制、投資條件上均是很大的吸引力」。 然而,初期到印尼發展並不容易,在那個時代,具備一定的英語能力是對外貿易的必須條件。張慶隆表示,他開始到印尼發展主要還是找當地的員工做翻譯,後來為了和當地官方進行交流,也學習了印尼語,目前也能夠與當地人進行溝通。 由於印尼前總統蘇哈托(Suharto)當時是反共人士的代表之一,加上當地華人成就高,引起了不少有心人士的嫉妒,並策動了不少「排華事件」,但所幸的是,張慶隆並未受到排華事件的衝擊。 張慶隆說,「他們知道我是台灣人,雖然是中華民族,但印尼人普遍認為台灣和大陸有差別,不會對我們有太強的排華心理」。不過,現在印尼資訊完全公開,政客很難再進行種族主義的操作,而且印尼和大陸也簽署了FTA,不太可能會再度發生排華事件。 「你看!這裡的小學生每一個人都有手機,印尼是很大的市場」,張慶隆帶著記者參訪時如此表示。他指出,與過去蘇哈托時期的印尼已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具有從商背景的現任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推行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後,印尼的經濟已開始起飛,截至2018年為止,印尼平均國民所得為3,800美元左右,逐漸步入中上收入的國家,尤其是印尼有將近3億的人口,顯見當地有相當龐大的內需市場。 獲歐洲金牌品質獎 張慶隆在印尼發展的路程,正如台灣新南向政策歷史的縮影,聖祐木業在印尼經歷20多年的發展後,已在木製照片框界早已闖出一片天,目前公司在印尼已有兩座工廠,800多名員工。同時,公司也是現在亞洲該產業裡唯一得到法國巴黎貿易領袖俱樂部頒發「歐洲金牌品質獎」的企業。 有別於外界所認知的傳統木業,張慶隆將傳統的木業從家具製作轉型為木材加工產業,尤其是在全球都注重減碳的背景下,該公司近期推動製造「木顆粒燃料」(Wood Pellets),即從木材原料壓縮製成的供暖燃料,以木質顆粒做為替代燃油供熱。該原料較燃油節省15%的費用,更能夠緩解全球暖化的問題。 達人座右銘 競爭永存,保持彈性。 企業永遠都會碰到競爭,唯有保持彈性才能生存下去。 達人小檔案 出 生:1947年 學 歷:美國夏威夷大學商學管理碩士 現 職:聖祐木業公司創辦人、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