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普通話就翻白眼的香港...走得出習近平框架嗎?

作者:艾思德(資深記者)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近年的香港風起雲湧,原本是購物與美食天堂的形象,在雨傘運動那年,忽然驟轉為爭自由的聖地。原被認為政治冷感的港人,竟然群聚街頭抗議,影片中不分年齡港人振臂撐傘、閉眼痛哭的畫面,與林夕在《撐起雨傘》中「若是人生/錯過這一晚/怕再沒機會任意呼喊」的歌詞,讓不少台人為之感動沸騰。

懷著如此情懷,我來到香港。在密集與不同港人接觸、訪談下,試著一步步靠近香港狀況的核心。隨著每一次揭開多一點香港面貌,我驚訝發現,香港如今的政治光譜,比台灣還寬廣。而這恐怕也是歷史養成:從港英政府至今,香港從未享有民主;在缺乏公開討論且實踐結果的機會下,長期累積未解決的問題,碰上困窘現實,終於統統爆開。

香港人好像變了。一位學者指出,港人不關心政治是簡化的說法,真正原因是港人覺得就算出來也沒有用。然而當前特首梁振英2012年上任,和2013年上任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具「對港關係由鴿派變鷹派」默契,合力開啟香港史上最心酸的5年,港中關係急速惡化加上現實矛盾問題,終於激起長期政治沉默的港民上街頭。

商業至上的中環價值也似乎變了。投身社運所花的心力時間,必然減少純賺錢時間,但一波波青年或非青年仍湧入。

另一方面,也有越來越多港青似乎不再像刻板印象中的港人那般僅重利益,轉而關懷社會公益或追求精神價值。巧合或必然的是,美國是在金融風暴後,青年領悟純追求利益的下場,開始投入社會企業;港青也是在香港經濟漸失往日光輝時,改為作社企、種菜、小團體結盟發展藝文。

有學者解釋,港青會有此改變,是因歷經回歸20年,發現舊路走不通,決心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許多方式都會碰到政治,只得轉從社區或團體的實踐著手;另個現實原因是,要追求舊價值的成本越來越大,想走舊路也難,乾脆重啟新路。

然而香港仍有些不變。有台灣學生在港念書,深感講普通話會遭不好對待,只好講英文,以博得多點尊重;台人遊港教學部落格更傳授,在港一講普通話,得立刻表明「我是台灣來的」,如此港人的笑容才會重現。港人固然自認遭中國控制侵犯,也不喜部分中國遊客的粗魯無禮,但僅以特定語言就否定發話者一切,恐怕又坐實外界對香港勢利、歧視的刻板印象。——更何況,那許多僅因語言就被冷眼相看的,可是一直支持香港的友善台灣人啊。

曾轟轟烈烈的雨傘運動等社運抗議,在一一失敗後,近來也沉寂許多。學者解釋,港人就是務實、理性,試一次發現不成功,就不會再試。一位學者回應港人有否可能革命的提問,淡淡笑說「想多了」,那根本不放在心上的平淡態度,恰恰凸顯他真的覺得「想多了」。

走筆至此,手機傳來「六萬港人上街頭」的新聞推播,港人的憤怒,似乎仍在燃燒。未來幾年的香港,在港人總以廣東話「林鄭」稱之的新特首統領下,能否在同樣一個「習近平框架」下,走出比較平順的路?香港是漸透光或更黑暗,全世界都在看,在港人常說「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下,港人的未來,也絕對是台灣的參照。

《網友觀點》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goo.gl/iRPx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