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心音找心病 遠離瓣膜疾病

近日由高雄榮民總醫院、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及台灣心肌梗塞學會聯合於高雄榮總發起的「聽心音、找心病」活動,呼籲民眾就醫時、請醫師協助聽聽心臟有無心雜音,尤其是六十歲以上長輩,合併有全身無力、走路會喘等情況,有時光是「聽心音」就有機會發現致命卻可治療的心臟瓣膜疾病,及早揪出心頭大患。(見圖)

高雄榮民總醫院許書雄副院長表示,心血管疾病百百種,心臟聽診是診斷心臟疾病的重要檢查之一,若心臟出現異常往往會從心音與心律等面向反應,像患者心臟結構出了問題,聽診時可以聽到很明確的心雜音,即便不是心臟專科,也能透過聽診器察覺異狀、揪出問題來。

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暨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黃偉春醫師指出,心臟瓣膜疾病在各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早期可能完全沒有感覺、即便有症狀也不一定能直接聯想到是心臟發生了問題;聽心音主要是借助聽診器來分辨心音的強弱、速度與頻率等,當心音不正常或有心雜音時,通常會建議患者接受心電圖以釐清病情所在。

高雄榮總心臟內科郭風裕醫師提到,以主動脈瓣膜狹窄為例,發現期別不同,預後就差很多;輕度狹窄時,可能只是覺得走路有點喘,但當重度狹窄、胸口會痛,這時平均壽命可能只剩五年;一旦到了走路會昏厥就只剩三年,若等到腳都已經腫了、已經心臟衰竭,平均壽命只剩兩年。若有心悸、容易喘、胸痛胸悶、容易疲勞、頭暈昏厥、體力下降要及早就醫。所以推廣「找心音、找心病」的活動,讓民眾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要拖到後面變成急症、重症才到醫院,讓疾病「治療風險」變高、「治療效果」也變差。

高雄榮總心臟外科潘俊彥醫師補充,有些年齡較長的患者拒絕就醫其實是擔心即便真找出什麼問題來,自覺年紀這麼大、手術很辛苦,做完也不知道能多活幾年!

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醫師說,近年部分心臟疾病治療有了突破性進展,以主動脈瓣膜狹窄來說,除了傳統開胸手術,現在有經導管置換瓣膜,使用微創的方式植入瓣膜讓風險降低、傷口小、術後復原時間短,造福原本無法負荷傳統手術風險的病人;讓病人心中的害怕降低,願意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後,健康的回歸家人身邊。

黃偉春醫師呼籲,民眾平時可以在家自行使用聽診器,聽聽看聽的是健康的「撲通撲通」聲還是主動脈瓣膜狹窄的「轟轟轟」的聲音;除此之外,若有全身無力、走路會喘等看似跟心臟無關症狀時,不要以為只是老化,及時陪同就醫,即便家醫科、耳鼻喉科診所,一樣可請醫師幫忙聽個心音,一旦發現心臟雜音、再轉診心臟專科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