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大海的心跳 3億年活化石 海龜返鄉路

台北市 / 綜合報導

海龜生活在地球3億年,可說是生物界的「活化石」,但近年來海龜擱淺數量持續增長,除了被漁網纏繞,海龜體內的塑膠,都威脅牠們的生存。最新研究更發現,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遷雙面夾擊下,海龜嚴重性別失衡,海龜的「生殖氣候學」受到高度關注。華視採訪團隊記錄了海龜救傷以及野放的過程,深度挖掘海龜如何用「微演化」,來迎戰生態危機?

綠蠵龜探出水面,在收容池裡活力充沛,海生館研究團隊在一旁忙進忙出。恢復健康的綠蠵龜經過評估,今天要送牠回家。」奮力向大海游去。輕聲祝福,不說再見,願牠平安返鄉。全球僅存7種海龜,台灣海域能見到5種,包含赤蠵龜、玳瑁、欖蠵龜、綠蠵龜和革龜,都是一級保育瀕危動物。

2021年,台灣有359隻海龜擱淺,2022年,微幅減少到315隻,其中240隻死亡擱淺,占76%,75隻活體擱淺,占2成3,種類綠蠵龜最多。在活體擱淺之中,部分原地或移地釋回,其中56隻收容醫療。

活體海龜救傷來源,漁業混獲或誤捕占了34%、擱淺28%、漂流17%、廢棄漁網纏繞超過1成。」台灣有全球海龜密度最高的太平島和小琉球,被稱為世界最美的「海龜島嶼」,但除了鯊魚外,漁業活動可說是海龜最大天敵。

每一千隻海龜只有一隻能平安長大,海龜在恐龍滅絕時存活下來,現在卻難逃人類帶來的威脅。而氣候變遷更像巨浪,吞噬海龜。被稱為「海龜之父」的程一駿教授,投入海龜研究超過20年。現在,他聚焦近年國際學界都關注的海龜生殖氣候學。母龜在沙灘上產卵,這是令人振奮的時刻。海龜的性別,不在受精時由基因決定,而是取決於孵卵時的沙子溫度。低於29度,孵化出雄性,當溫度升高,海龜也上演「女人我最大」。

一整窩小海龜孵化,活力充沛,新生海龜卻是「剩女」,海洋科學家們憂心,海龜無法繁衍下一代,將變成氣候暖化的犧牲者。程教授利用蘭嶼長達26年的、氣溫和降雨量數據,深入分析「溫度決定系統」,證明海龜適應環境改變,出現「微演化」。

海龜在環境劇變中,力圖生存之道。當人類介入海洋,生態平衡來到臨界點,加強漁業網具管理、拒絕塑膠汙染,由下而上及時停損,才能還給海龜、自由橫跨大洋的返鄉路。

原始連結



更多華視新聞報導
初二嗨猜謎!藍委玩「看鼻猜人」 江啟臣幾乎全對
初二陪母回娘家團圓 男子吃花枝丸卡喉喪命
巴西里約熱內盧暴雨成災至少11死 進入緊急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