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樂、彈鋼琴,延緩老化不是夢

老是一個自然現象,只要不衰,老並不可怕。只是我們的身體為什麼會衰老呢?原來身體中有個叫骨鈣素的荷爾蒙,調節我們的新陳代謝、血清素和跟記憶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它跟老化、糖尿病和阿茲海默症有關。 

人到中年以後,血液中骨鈣素的濃度會下降,導致我們的記憶和認知功能下降,又因為骨鈣素會增加肌肉中三磷酸腺苷(ATP)這個細胞能源的產生,所以人老了,肌少症就慢慢出現,身體的運動機能也就慢慢衰退了。 

因此要避免衰老,就要盡量去運動來增加骨鈣素的濃度。但是坐輪椅或其他不能用腿的人又該怎麼去減緩老化呢? 

勤運動、做家事,也能降低失智風險

有研究發現,彈奏音樂和主動聆聽音樂可以減緩大腦神經細胞的死亡,延長它的可塑性。這個實驗是把132名62到78歲沒有學過音樂,沒有重聽的健康老人分成兩組。一組每週五天接受一個小時的鋼琴課,每次30分鐘;另一組學樂理、聽音樂,分辨樂器的聲音。這樣六個月後,給他們做認知測驗及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結果發現兩組在感覺運動皮質區、聽覺皮質區、情意區和小腦的灰質都有增加,在反應速度、記憶、語言、執行功能和抽象思考上也都有進步。 

不過鋼琴組右邊主要聽覺皮質區的神經細胞數量沒有減少,但是聽音樂組的變少了。 

這是因為彈奏需要動用到感覺運動皮質區的手指運動,眼手的協調和聽覺的回饋,這些使他們大腦活化的比較多,而聽音樂只動用到聽覺皮質,所以效果就沒有那麼好。看來學新樂器、新語言、新技術等都會增進記憶,注意力和執行功能,而這些正是最受失智影響的前額葉皮質主要功能。 

另一個研究是追蹤50萬名平均年齡56.5歲的英國人十年,結果發現在這期間,有5185名參與者失智了。這些人的共同因素是低社經地位、肥胖、高血壓或高血脂,但是那些自己操作家務、有固定運動、每天出門找朋友的人,風險就比較低。 

這原因是運動、操作家務會使大腦產生自己衍生的營養因子(BDNF),而BDNF會啟動基因,製造更多的營養因子,血清素和蛋白質,這些都跟我們的記憶和學習是直接的關係。 

此外,大腦聽到喜歡的音樂時,會分泌多巴胺來強化我們愉悅感,心情的愉快會增進我們身體的健康。 

所以音樂雖然不能逆轉大腦使它變年輕,但它可以延緩大腦的老化。若是不能出外運動的話,沒有關係,在家做做家事、聽聽音樂、拉拉二胡也是一個延緩老化的好方法。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