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是什麼?成因為何?症狀有哪些?如何自我檢測?為何被稱為「40歲後的隱形健康殺手」?

現代生活型態改變,不當節食、久坐少動,甚至各種標榜輕鬆省力的生活小物,大幅降低肌肉的使用率,讓向來被視為老年人專利的「肌少症」,近年出現年輕化趨勢,甚至被醫界稱為「40歲以後的隱形健康殺手」。到底肌少症是什麼?症狀有哪些?會帶來什麼影響?如何自我診斷?該怎麼預防呢?

被稱為「隱形健康殺手」的肌少症,近年出現年輕化趨勢,不可不慎。(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被稱為「隱形健康殺手」的肌少症,近年出現年輕化趨勢,不可不慎。(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肌少症是什麼?

肌少症是因肌肉的質與量減少到足以影響身體機能的一種疾病。根據台中醫院衛教資料顯示,國內65歲以上長者約有7~10%罹患肌少症,換算下來約有近30萬人。另有研究指出,人過了40歲以後,每十年的肌肉量會減少8%,超過70歲的肌肉流失率,更倍增為每十年15%,讓肌少症成為「40歲後的隱形健康殺手」。

延伸閱讀》新冠確診者 48% 發生肌少症! 醫推估台灣患肌少症超過兩百萬人

肌少症會有什麼影響?

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醫師陳炯瑜指出,若骨骼肌變少,可能導致基礎代謝變慢,使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堆積,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此外,因肌肉量與新陳代謝息息相關,肌少症患者也較易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併發症。

肌少症的成因是什麼?

造成肌肉量持續減少以及肌力大幅減弱的原因,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 人體老化:因身體老化導致運動神經退化、荷爾蒙和雌激素減少、胰島素阻抗等情形,進而影響蛋白質的儲存與分解。

  • 活動量減少:長期臥床、久坐不活動,造成持續性的肌肉流失。

  • 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吸收不良,致使肌肉難以合成。

  • 其他病理性因素:糖尿病、慢性病、肥胖、代謝症候群等疾病也可能增加肌少症的發生率。

肌少症的症狀有哪些?

肌少症患者因肌肉量、肌肉強度下降,可能影響日常生活,需特別留意是否出現以下情形:

  • 行動吃力:平地行走困難、難從座椅起身、爬樓梯中途頻繁休息。

  • 提重物困難:提不動5公斤物品、握力下降、毛巾擰不乾。

  • 反覆跌倒:一年中曾跌倒超過2次。

  • 體重下降:半年內體重下降逾5%。

延伸閱讀》老人家常因肌少症跌倒 養肌肉要從兩件事著手

肌少症如何進行自我診斷?

根據歐洲老年肌少症事務委員會(EWGSOP)建議,可從「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低身體功能表現」來診斷是否罹患肌少症,當第一項加上後面兩項其中之一,即為確診。其中最關鍵的「肌肉量減少」,則可透過下列兩種方式進行簡易自我檢測:

  • 雙手檢測法:受測者雙手大拇指、食指圈起,以此量測自己小腿最粗的地方。若剛好圈起或存有空隙,肌肉量可能不足。

  • 皮尺量測法:以皮尺量測小腿最粗的地方,男性標準是34公分、女性33公分,若低於此數字,即代表肌肉量可能不足。

延伸閱讀》什麼是肌少症?我有肌少症嗎?教你3招自我檢測+預防肌肉流失

疑似出現肌少症徵兆,可以看哪一科?

醫師陳炯瑜建議,若出現肌少症相關症狀,可至老年醫學科、復健科或醫院高齡醫學中心就醫。臨床上會以三個項目判斷是否患有肌少症:

  • 走路測速:每秒小於0.8公尺

  • 握力器測量:男生握力小於26公斤,女生握力小於18公斤

  • 電腦斷層檢查或其他相關檢測儀器

肌少症如何治療和預防?

肌少症不像骨質疏鬆症、退化性關節炎等疾病,可透過保健食品從旁輔助。加上目前沒有特效藥,臨床上以疾病評估、補充營養及協助培養運動習慣為主要治療方式。

醫師建議年長者每天攝取足量的優質蛋白質,並平均分配至三餐,避免一次吃太多造成負擔。蛋白質的分量計算方式,以體重1~1.5倍公克數為參考值,例如60公斤的張老伯,一天需攝取60~90公克的蛋白質。

此外,維生素D可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並增加神經肌肉功能。銀髮族可多吃深海魚類、蕈菇,加上每日適度曬個10~15分鐘的太陽,有助於體內的維生素D合成。

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理想運動頻率以每周達到150分鐘為目標,每次30分鐘,建議選擇有氧運動、負重或阻力訓練,才能達到強化肌力效果。每次運動前,記得先暖身5~10分鐘,避免運動傷害。

延伸閱讀》增肌也是提升免疫力的關鍵!40歲後的必修課,醫師教你養肌2關鍵

實習記者:廖彥甄

核稿編輯:林思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