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變少還變胖!別輕忽「肌少症肥胖」,失能風險比肌少症高3倍...醫師公開4大健康風險與預防法

肌少症」是持續且全身普遍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肌肉量、肌肉功能、體能表現變低),伴隨可能造成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是生活無法自理以及死亡風險增加。別以為肌少症是長輩專利,年輕人也可能因節食、飲食不均衡等生活型態不良,造成肌少症,更甚至肌少症肥胖提早上身。想要有效且正確的減重,快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消化外科醫師王偉、營養師宋明樺告訴你:

不正確的減重法反增肌少症風險

常聽到一個月瘦超過十公斤的極端減重法,雖然只吃某些特定食物可能可以讓體重下降,但是在這種狀況下,流失的不只是水分,更甚至是肌肉,有機會增加「肌少症」的風險。

有研究發現,不正確的節食方法,肌少症風險會從38%增加至64%,若又為更激烈的節食法,風險還恐增加到83%。

另外,「168斷食法」也曾蔚為風潮,但少數人在執行斷食法時,可能過量攝取碳水化合物、澱粉,反而蛋白質的量不足,造成營養失調,進而引發肌肉的流失;低碳飲食法雖然是澱粉吃得少,但可能選擇到錯誤的蛋白質種類。因此要減重、讓肌肉不流失,三大營養素均衡攝取,並要選擇優質的蛋白質。

想判斷自己是否肌少症,可以根據以下5個問題,總分達4分以上表示可能有肌少症。

  1. 提5公斤物品會感到困難?沒有困難=0、有點=1、非常或無法=2

  2. 走過一個房間的速度變得比較慢?沒有困難=0、有點=1、非常或要協助或無法=2

  3. 從椅子或床上起身會覺得困難?沒有困難=0、有點=1、非常或要協助=2

  4. 爬10階樓梯會感到困難?沒有困難=0、有點=1、非常或無法=2

  5. 過去一年跌倒過幾次?沒有=0、1-3次=1、4次以上=2

肌少症肥胖是什麼?

我們的肌肉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中年後,每10年就會有8%的肌肉衰退;70歲後,每十年更會有15%的肌肉衰退。

而「肌少症肥胖」顧名思義包含了「肌肉質量減少」與「肥胖」。隨著年紀的增長,即使體重不變,身體組成也會逐漸的改變,大致來說,肌肉變少、脂肪比率會增加。這樣的身體組成改變,加上肥胖的盛行率上升,可以利用「肌肉減少與否」及「肥胖與否」兩兩配對,分成正常、單純肥胖、單純肌少、肌少症肥胖4種表型。

而且肌少型肥胖不只發生在老人身上,不少年輕人如節食減肥的女性也是高危險群,為了瘦下來,只靠飲食控制但不運動,從體重機上的數字看起來瘦了,但其實瘦了肌肉、多了脂肪。

肥胖一定比非肥胖者的生病風險來得高。若將肌少症肥胖和單純肥胖或肌少者比,會有以下健康風險,

  1.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脂肪比例上升,可能使發炎指數增加,對於心血管的血管壁都可能造成傷害。肌少症肥胖和單純肥胖或肌少者比,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是增加了23%。

  2. 糖尿病風險增加:肌少症的脂肪相對高,若內臟脂肪高,就可能產生胰島素抗性,長期累積就可能造成糖尿病。

  3. 失能風險高:肌少症肥胖和單純肥胖或肌少者比,失能風險高2~3倍。

  4. 較容易跌倒:在研究上更年期後肌少肥胖的女性,跌倒的風險是最高的。

避免肥胖、肌少症肥胖,怎麼做?

想避免上述風險,就要讓自己遠離肥胖、肌少症、肌少症肥胖的狀況,因此「減重的黃金三角」飲食、運動、睡眠缺一不可。

運動許多健身族群在運動後會吃「蛋白質黃金三角」雞胸肉、雞蛋與豆漿,但若運動有搭配肌肉訓練,飲食上就要加上「碳水化合物」才夠。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例3:1、4:1,如可吃地瓜或三角飯糰+豆漿或雞蛋等搭配。

飲食若是減重初段班會先建議從飲食管理開始調整,如四週順利的飲食控制及管理後,後面四週再加入運動,執行起來會更順利、順暢。另,想要減重成功、不復胖,需要經過長期奮戰,養成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並非一蹴可幾。飲食的重點應要「頭重腳輕」:

早餐:一定要吃,多些澱粉及蛋白質也沒問題。
午餐:蛋白質、澱粉及蔬菜的比例應為「1:1:1」
下午茶:可吃蘋果、芭樂、香蕉等原型水果。
晚餐:蛋白質+澱粉、蔬菜的份量各為1/2。晚餐多攝取蔬菜,也可補足白天吃不夠的分量。

*太餓怎麼辦?掌握關鍵6分鐘
飢餓是由飢餓荷爾蒙引發,飢餓荷爾蒙是一種主要由胃分泌的荷爾蒙,它會在大腦起作用,造成我們飢餓的感覺。而飢餓荷爾蒙的半衰期是6分鐘,過了6分鐘後效力只剩一半,我們可在飢餓時喝水,讓身體覺得胃有在蠕動並撐過6分鐘,飢餓感就會消失。但若是出現盜汗、手抖等低血糖症狀,就要適時地補充糖分或食物。

睡眠有良好的「睡眠品質」與「睡眠時間」。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更多良醫文章
2024天赦日有7天!天赦日怎麼拜?怎麼說?一文看懂拜拜6大流程及3大禁忌
2024關聖帝君生日怎麼拜?什麼人不能拜?供品準備、流程、最佳拜拜時辰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