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爾茨「閃約」:尋找東南亞伙伴替代中國?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總理肖爾茨本周接連會見到訪的三位東南亞國家領導人:周一(3月11日)是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周二是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周三是泰國總理塞塔。

德國媒體戲稱本周肖爾茨的外事活動猶如"閃電約會"(speed dating)。德國總理府就肖爾茨本周與東南亞國家領導人的會面表示,這是繼續落實聯邦政府中國戰略中"去風險"、多樣化方針的一個機會。為了通過增加新的供應鏈、原材料來源和銷售市場,減少單方面依賴,"德國需要亞洲新興國家,特別是東盟國家作為伙伴"。

2022年末,肖爾茨已經借巴釐島G20峰會之機,訪問了印尼、越南和新加坡。

雙向需求

柏林科學與政治基金會(SWP)的東南亞問題專家菲力克斯·海杜克(Felix Heiduk)對德國之聲指出,這種對新伙伴的需求是雙向的。

"過去很長時間裡,在德國的亞洲政策中,東南亞的角色很不起眼。"這現在發生了變化,在新的中國戰略下,德國力圖減少對中國依賴,東南亞在德國經貿和對外關系中愈發受到重視。而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經濟的依賴性也很大,也在尋求更多元的經貿關系。

"不過德國只是全球眾多伙伴中的一個。"海杜克認為除了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在經貿往來方面,印尼和新加坡也是德國在東南亞的重要合作對象。

據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報道,肖爾茨與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的會談議題涉及專業人才移民、自貿協定和原材料(比如鎳)進口。馬來西亞是僅次於台灣的德國第二大半導體供應方,有700多家德國企業在那裡投資。2022年雙邊貿易額達190億歐元。安瓦爾在會後強調了該國作為東盟新能源和綠色科技樞紐的地位。

增加選項而非脫鉤

根據德國聯邦外貿經濟署(GTAI)公布的數據,去年上半年,德國對東盟十國出口了價值160億美元的商品,增幅為8.5%。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對中國出口減少的損失。

然而對東盟的出口依然不到德國出口總量的2%。GTAI分析指出,主要原因是來自中國的有力競爭,中國目前對所有東盟國家都是最重要的商品輸出國,而且在大多數國家都遠遠超過其他供應國。

中國同時也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2022年雙邊貿易額達2990億歐元,2023年仍有2530億歐元。無論對哪個國家或地區,中國看來都是無法替代的。

海杜克指出,德國也政府一再強調,並不尋求與中國"脫鉤",而是力圖逐步減少在"關鍵領域的依賴性",例如建議企業實施"中國+1"策略,爭取經貿紐帶的多元化,而不是"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中國這個籃子裡"。這一趨勢下,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已成為生產鏈轉移的受益者。

德國政府在推動歐盟與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但這將是一個耗時漫長的進程。

建立緊密的投資貿易關系,也需要長期的投入,會遇到問題和困難。德國阿登納基金會(Konrad-Ardenauer-Stiftung)馬尼拉辦事處主任達尼埃拉·布勞恩(Daniela Braun)對德國之聲指出,例如菲律賓在經濟、貿易和投資方面存在繁復不透明的官僚主義,此外腐敗也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南海與印太

在人權、國際關系等問題上,德國與多數東南亞國家在不少議題上都存在分歧,比如對烏克蘭戰爭、加沙沖突的立場。但海杜克認為這對目前以推動經濟貿易為主的合作方向並不構成根本阻礙。

在菲律賓與中國近期海上摩擦頻繁的背景下,肖爾茨與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會談時也談及安全議題。肖爾茨表示,德國將與菲律賓在海事方面加強合作,並支持菲律賓在南中國海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小馬科斯對德國的這一支持立場表示了歡迎。布勞恩指出,菲律賓希望德國和歐洲加強在印太安全事務上的參與,並舉例說,德國在一項改進裝備的倡議框架內為菲海岸警衛隊提供無人機的項目,在菲律賓也得到了積極反響。

海杜克指出,德國近年來在印太地區的活動,盡管起點較低,例如參加聯合軍演、向印太派出護衛艦巡航等也更多是象征性,但事實表明並非曇花一現,軍方官員的交流也在增加。因此南中國海沿岸國家已經認識到,德國對這一地區的關注並非只是做做樣子。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