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最新族群政策 讓台灣感到似曾相似又汗顏

本文由 子瑜在非洲:查德生活二三事 全文授權 Yahoo奇摩新聞,請勿轉載。

圖說:肯亞總統大選,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說:肯亞總統大選,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今天不談查德,來談一談肯亞。

雖然這個國家這兩天正在舉行總統大選,連身為肯亞移民後裔的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都表達關切,然而一則出現在七月底的新聞,更加吸引我的目光:「肯亞政府於21日宣佈,將亞裔人口列為官方第44個部落。」

亞裔人口?部落?這兩個詞好像搭不太起來對吧,原因要從英國的殖民統治開始談起。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要以一個外來政權的身份統治當地,最好的方式就是「分而治之」,利用不同族群之間的矛盾,來達成各方都必須有求於己的狀態,如此才能達到統治利益的最大化。

舉個例子,台灣的霧社事件中,就有日本殖民政府結合親日原住民部落來剿滅抗日原住民部落的經驗。

位於東非的查德,歷史非常悠久,境內曾發現已有250萬年歷史的人類頭骨,學界中有一派認為是目前人類最早的發源地。

阿拉伯人跟葡萄牙人都曾先後來到肯亞境內經商、殖民,直到1890年開始,在西方殖民帝國的瓜分下,當今的肯亞疆域範圍被劃分給英國,並且在1895年被英國宣布為「東非保護地」(這個年代對台灣來說也挺巧合的),最終於1920年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直到1956-1960年的茅茅起義撼動英國統治基礎後,才於1963年宣告獨立。

和其他被帝國主義殖民的非洲國家類似,「肯亞」是一個被由上而下給定的多族群國家,現代化的行政體制與傳統的部落文化不僅有著衝突,殖民政府當局更利用部落間的利害關係或恩怨情仇,進行分化統治。

這點導致在肯亞獨立之後,埋下了治理上的隱憂、甚至是內戰的原因。

根據目前所知的統計資料,肯亞44個的族群中前6大族群,在政府部門裡擔任了高達70%的職位;而且每當不同族群出身的政治菁英掌握政權,整個政府與相關企業的高階主管就會大搬風,以該族群的人士優先出任。

這跟當年國民黨流亡統治台灣時,將政府部門的職位「依照省籍」來區分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學者駱明慶的研究,1950年時,省籍為台灣者,只佔全體的17%。

直到現在,每當台灣社會有呼聲要求政府,更加積極的給予各族群平等待遇,或維護文化存續的保護措施時,都仍有特定媒體為了維護昔日的既得利益階層,而用「操弄族群」來轉移焦點。

相較於台灣,肯亞政府這一次將「肯亞亞洲人」列為官方族群,原因就在於這群以南亞,特別是印度人為主體的移民,當時扮演著英國統治者的協助者角色。

雖然有部分人士參與與支持肯亞獨立運動,但普遍還是被視為是「殖民統治幫凶」,加上較當地人更善於經商、累積財富,因此在肯亞獨立後,遭到報復性正義的歧視待遇,除了無法取得國籍外,連經商範圍也遭到法律限制。

1982年的政變中,甚至還出現一場藉機發揮、針對亞洲族群的暴行案外案。在這項最新政策宣布前,亞洲族裔在官方資料上的名稱是「Other」。

能夠獲得這次進展,亞洲族裔本身的努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這個經歷讓我想到,在美國的台灣人也有類似的行動。

2010年時,包括知名美籍台裔舞台劇演員楊呈偉在內的台裔美國人,共同發起「在美國人口普查中填寫台灣人」的活動,至2016年時,美國眾院外委會主席羅伊斯亦致函美國人口普查局,要求在2020的人口普查表上將「台灣人」列入正式選項。

因此,這次的政策,可以說是肯亞政府在歷經歷史的傷口後,針對族群做出轉型正義的一大進展。

儘管有論者認為在肯亞的族群政治現況下,將本來內部一直性就高的亞裔族群列為第44個部落,並無助於解決真正的族群問題—部落主義。

然而無論如何,願意正視問題,以政策納入政府施政的一環,不但是邁向更團結的「肯亞人」身份的第一步,也十分值得台灣社會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