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不崩潰!美托嬰中心教「寶寶手語」六個月大就能學
全球不少已開發國家、包括台灣的生育率都在逐年下降,生小孩對許多女性來說充滿各種壓力和挑戰,在羅馬尼亞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當地因為「產科暴力」問題,讓自然產留下陰影,因此高達七成的懷孕媽媽都選擇剖腹產;澳洲更出現缺乏兒科醫生的問題,統計目前有一萬名兒童在等待看診名單上,如果要看專科,可能得等上一年!孩子生下來之後,育兒也是一大難關,美國有托嬰中心主打「寶寶手語」教學,讓6個月大的嬰兒開始接觸,透過這個特殊的溝通方式,家長更容易理解孩子的需求,減少寶寶哭泣的頻率。
看著手上的圖片書,還不會說話的嬰兒比手畫腳,讓老師知道她還想繼續看書,「寶寶手語」是美國科羅拉多州這間托嬰中心,主打的教學課程。
科羅拉多州學習體驗中心主任 昆斯曼 (Nicole Kunsman) :「孩子一直都很想學習,當你給他這樣的機會,他們會學習力爆發,老師將這個過程以手語來引導。」
最小從六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開始接觸寶寶手語,這時候的孩子,四肢的大肌肉發展才開始萌芽,但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是學會寶寶手語的最大動力。
科羅拉多州學習體驗中心老師 查維斯 (Perlita Chaves) :「這讓人很興奮,因為他們不會說話卻能溝通,對我來說,一眼就能看出他們要喝水,或是想多喝點奶。」
教室裡沒有哭聲,取而代之的是孩子透過手語滿足需求,很難想像大人能跟寶寶「溝通」──
科羅拉多州學習體驗中心老師 :「謝謝你...耶!」
讓育兒變得更輕鬆。看著肚子裡的小生命逐漸長大,懷胎10月就已經很辛苦,生產這關更是大魔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除了緊急狀況之外,其實只有15%的情況需要剖腹,但在羅馬尼亞,剖腹產率達到70%,原因是太多人對自然產的醫療品質感到懼怕。
羅馬尼亞二寶媽 阿納斯塔西婭 :「在產程最後階段,也是最痛最激烈的時候,我不被允許移動,在未經同意下讓我羊水破掉,那真的很痛,我一直苦苦哀求,最後孩子出生也是遠遠抱起來給我看。」
羅馬尼亞的「獨立助產士協會」(Independent Midwives Association)發布最新報告,顯示國內普遍存在產科暴力問題,讓孕婦寧可挨一刀剖腹,也不要經歷好幾小時痛不欲生,而且毫無同理心的分娩過程。
羅馬尼亞獨立助產士協會研究員 :「公立醫院的剖腹產率是60%,私立醫院則是70%,大部分都是直接預定、在醫師同意下進行的。」
報告也指出,孕婦普遍認為平時產檢的諮詢時間遭到壓縮,生產過程院方不允許另一伴進產房陪伴。
羅馬尼亞心理醫生 拉杜(Ioana Radu) :「產婦最後都是崩潰大哭,演變成產後憂鬱,甚至拒絕生第二或第三胎。」
報告出爐後,羅馬尼亞婦產科界也做出回應,呼籲醫師往後從產檢到分娩的每個階段,都要以尊重產婦為優先。
羅馬尼亞婦產科學會主席 穆雷桑 (Daniel Mureșan) :「我不排除整個過程有可以改進的可能性,讓產婦在分娩中感到更舒適、更安全。」
孩子的成長過程,缺不了醫療照護,但兒科醫師的匱乏,連已開發國家都正在經歷這種困境。
亨利母親 康妮‧威瑟姆 (Connie Witham) :「2021年10月,他在農場這裡跌倒了,導致嚴重腦震盪,算是腦創傷。」
12歲的澳洲男孩亨利,看起來和其他同年齡孩子沒有不同,但這是一個家庭花了多少努力才換回的。由於他們住在西澳洲郊區,距離最近的大城市伯斯300公里,當孩子腦部受傷需要長期復健,他們完全找不到兒科醫師,最後透過線上諮詢,終於找到願意幫忙的專家伸出援手。
亨利母親 康妮‧威瑟姆 (Connie Witham) :「如果我們沒有找到他或是兒科醫師,我不敢想現在會是什麼樣子。」
統計西澳洲地區需要兒科醫師的病患,從兩年前的6千人,上升到現在接近一萬人,如果要看特殊科目,得等上一年時間。現在許多兒科甚至不接受初診,寧可先照顧好手上的患者,沒有多餘時間處理新進病患。
澳洲前兒科醫師 葛林 (Elizabeth Green) :「這些醫師都是非常家庭取向的,他們只想給孩子最好的,所以他們不想給一張超長排隊名單,只想盡力治療。」
西澳洲政府已經承諾提供3900萬澳幣,約合台幣8.5億元,幫助擴大兒童發展服務;但培訓兒科醫師需要時間,估計要花十年以上才能解決,醫界呼籲運用現有人力,例如擴大家醫科治療,讓孩子不再缺乏妥善醫療服務。
更多 TVBS 報導
少子化衝擊!首爾女校改男女合校 面臨轉型壓力
外國人也罰!俄出生率創25年新低 擬立法「禁宣傳不生小孩」
新生兒發9萬!這地區嗨翻了 每胎「直接爽領11萬」
誰敢生!上班族育兒壓力大 經濟重擔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