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晴舫小說回到「二十歲」 叩問青春的執著與痛苦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24日電)當世界持續崩毀中,人們如何繼續相愛,作家胡晴舫最新小說「二十歲」,回到20歲當下,叩問青春的執著與痛苦。

根據麥田出版發布新書資訊,1980年代末,天安門事件、柏林圍牆倒塌,冷戰迎來句點,民主的風起,吹到了台灣、發展最迅速的台北。此時的台北人,遺留著外省族群在這塊土地上的碰撞、矛盾情緒與鄉愁,夾雜著社會加速進入現代,新舊交替的迷茫與追求。

新書資訊指出,當未來化、國際化等理念成為教育與當時青年的目標,當這些口號在世代交替的拉鋸中逐漸淪為泡沫,在成長的過程中變質成為撕裂彼此的利器,這群人的二十歲該何去何從?

「二十歲」以月青為中心串連一群二十歲的人,他們以為自己會跟自己的父母不一樣,會去很多地方,認識很多人,做一些自己覺得驕傲的事結果他們還是跟自己父母差不多,工作賺錢吃飯睡覺,這就是活著的意思嗎?月青以觀看他人的視角,直擊人性對名利、階級、慾望的追求,不斷挑出成長過程中每個痛苦的結點,都必須在青春過境後才能幡然參透。

胡晴舫在書中提問,「就算提早明白青春是人生的奇蹟、短暫的特權,就能逆轉命運的無常、躲過世界的殘酷嗎?我想,不能。」

胡晴舫在新書「後語」中表示,「我不相信世代標籤,但相信時代的影響。這本小說寫了十年,因為那涉及我輩之人的青春以及所經歷的時代,難免近鄉情怯」。

胡晴舫在「後語」中表示,「青春總是莫名其妙結束,而我們畢竟年輕過。就算提早明白青春是人生的奇蹟、短暫的特權,就能逆轉命運的無常、躲過世界的殘酷嗎?我想,不能。懵懂之中,花只能拼命盛開著,直到不能為止,直到大自然快速終結了我們的花期」。

胡晴舫生於台北,旅居過香港、北京、上海、東京、紐約等9座城市,作品「第三人」獲第37屆金鼎獎圖書類文學獎、「群島」獲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編輯:李亨山)11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