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政策的思辨!洪申翰:再生能源當然優先於核電 思考新發展不能拋棄理念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近日連續拋出核二重啟、核三延役,核一、核四引進類似芬蘭OL3新型核電廠等多種主張,因他曾是準總統賴清德熱門閣揆人選之一,相關言論引爆綠營內部能源議題論戰。長期投入能源轉型運動,黨內被視為親賴的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強調,能源議題不是不能討論,非核也不應貼上意識形態標籤,但國際趨勢「再生能源當然優先於核電」,對於童要在核四廠引進新型核電廠的說法,「讓很多長期以起奮戰的貢寮前輩們,非常傷心」。

洪申翰長期投入反核與能源轉型運動,過去曾擔任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專家委員。洪申翰接受《太報》專訪時指出,能源政策的討論,「可以思考新的發展,但不應該丟棄過去重要的理念。

對於童子賢近日發言,洪申翰表示,童董事長做了很多社會投資,相信他在多元社會中可以接受不同角度的意見,對於芬蘭新型核電廠,國際上的討論多為非正面案例,因不斷追加的經費與不斷延長的工期,讓不確定性增加,這也是核四廠當初被國際討論的相同原因,他也提醒童,核四引進芬蘭OL3新型核電廠這樣的說法,「很多貢寮長期一起奮戰的前輩,看得非常傷心」。

提及能源政策,洪申翰表示,非核不應該被貼上意識形態標籤,這無助於能源政策的討論,過去非核家園的主張,是在考慮台灣地理環境條件,若發生災害時,所屬地域上、空間上的影響,時間尺度遠較其他能源的影響大很多,且既有的核電廠距離人口密集區太近,若未來發生超乎預料的意外傷害,必須付出的代價也嚴重許多。

洪申翰指出,站在科學上討論,台灣的地質問題風險大,隨著地質科學的與時俱進,顯示過去對台灣地質、地震的風險是低估的,核一、二、三建廠時初設計的耐震係數,僅0.3g、0.4g、0.4g,但現在已經知道,耐震需求遠大於初始設計數字,根據台電的「機率式地震危害評估」(PSHA),核一、二、三廠的地動加速度值(PGA)分別為0.698g、1.272g、1.384g,更遑論,核三廠下方是恆春斷層,核二廠離北台灣三角斷層僅5公里遠。

「相信支持核電的朋友,也不希望核災的發生」,洪申翰說,在台灣特殊地理環境與地質地震風險下,核電廠運作是非常嚴肅的課題,因為這些地質狀況,尋找高階核廢料最終儲置場也比其他國家困難。

洪申翰指出,在烏俄戰爭後的能源危機、淨零排放的全球趨勢,以及AI產業發展需電量增加,部分國家與產業開始進行重啟核電的討論,但仍不能跳脫安全性的風險評估。更重要的是,國際的態勢是更加確定再生能源的需求,希望能夠大幅加入發展,洪申翰強調,在這個脈絡之下,「再生能源當然是優先於核電」,因此去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第28次會議(COP28),會中產出「阿聯酋共識」,提出全球再生能源3倍、能源效率要翻倍的決議。

洪申翰強調,不管能源政策的未來會怎樣演變,核電是延續還是汰除,都要在嚴肅科學方法清楚佐證下,才能往下討論。台灣已不是過去威權時代,核電廠說蓋就蓋,不用經過環境評估,也沒有嚴謹的需求評估,現在是民主時代,「不可能誰說了算」,任何能源政策,都應該也必須開放討論,但他重申,前提是必須經過嚴謹安全評估與社會共識。

對於核電的新技術,洪申翰持開放態度,他說,未來核能產業作為氣候淨零的新技術,包含小型核電SMR,都可以觀察討論,但這些核能的新技術,都還處在需要努力證明自己經濟競爭力,以及技術最終完備性的階段,這些可以不預設立場的開放性觀察。

能源政策是嚴肅議題 擁核、反核意識形態沒有幫助

面對新舊政府交接,洪申翰說,每一個政策都有需要被開放檢討的空間,能源政策也不例外,要進入討論,就必須面對核電廠使用延長與否,這是必須被嚴肅、負責任看待的課題,無涉主觀與立場,更不是意識形態,而是要認真客觀討論,「動不動就用反核、擁核的意識形態,無助得到更好的能源政策」。

洪申翰強調,民進黨過去的非核主張,是在一個對環境永續發展,以及風險思考的價值上,無論能源政策怎樣討論,都希望也必須帶著這個價值往前走,「可以思考新的發展,但不應該丟棄過去重要的理念」。洪申翰指出,負責任的政治人物應該要針對各項極端的可能性進行評估,各種立場都可以放進來討論,讓情境設想更完整。

至於賴清德也曾提出「核電備用說」,是否代表新政府能源政策也在思考轉型?洪申翰則認為,負責任的政治人物,本就應該針對極端的各種可能行進行評估,只要在具體科學事證,以及嚴謹的風險評估下思考,用最嚴肅、嚴謹的態度面對,通過最嚴格的驗證,都可保持開放性來討論能源議題。

洪申翰最後也提醒,核電的安全與否,核廢料的去處,社會的共識,這些前提都是任何能源議題轉型要面對的檢驗。但現在最糟糕的是,國民黨立委竟然提出「核子反應器設施延役條例草案」,核電廠在運轉執照尚未屆滿或已屆滿,皆可提出換照申請,藉此破除核電廠延役需5年前提出的緊箍咒。洪申翰說,這樣的修法,讓核電廠即使失去許可,仍可不停機的持續運轉,若法通過後,「發生任何因素的停機或意外,責任要算誰的?」

更多太報報導
【環太軍演2-1】台灣參與2024環太平洋軍演? 國防部高層:尚未確定 努力爭取中
民眾黨8立委明陪柯文哲出席520就職典禮 籲賴清德謙卑和解「否則國會只會輸下去」
國會衝突為賴清德國情報告投下變數 國民黨團:是否續邀看周二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