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相承的哥大學運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紐約市上西城區的哥倫比亞大學爆發3次震驚全美、影響深遠的大規模學運。這就是1968年的反越戰、爭民權、流血的革命抗爭;1985年反南非黑白分離制度、要求全面撤資的異議運動;2024年反對以色列政府、支持巴勒斯坦,要求抵制並撤資的抗議行動。這3次學運標的各不相同,但一脈相承,且影響持久,不但改變社會輿論,也扭轉美國乃至西方的政治與文化氛圍,挑戰既定的意識形態霸權。

1968年學運是民權運動抗議風潮的高峰,以挑戰美國保守政治為核心訴求。當年4月4日,民權領袖金恩被殺害身亡,哥大學生對該校附近晨邊公園體育館建築計畫發起抗議行動,並結合周遭黑人居民抗爭,還指向哥大校內的軍事工業綜合體「防衛分析研究所」,要求其遷離哥大。

激烈的學運導致校園秩序被嚴重破壞,參與者不只哥大學生,還包括社區民眾和其他民運人士,這也是歷次哥大學運的重要特色。它不僅止於學生的參與,也跨越不同的階級、行業、社區與種族,係廣泛市民共同參與的超大型社會運動。

哥大學運是1960年代民權運動的重要指標,激進學生與市民對抗的是整體的大學建制與政治體制,採取的手段是以暴易暴,不惜與軍警對抗。影響所及,全美各地大學校園也掀起抗爭狂潮,部分激進學生日後還加入革命顛覆組織「氣象人」,誓言與美國建制集團為敵,激烈對抗。

17年後的另一場學運卻選擇走向體制內的改革與抗爭。1985年學運的主訴求明揭且清晰,要求:哥大董事會與董事個人,必須從當時仍實施黑白分離政策的南非全面撤資。藉此迫使南非政府改善黑人的人權與待遇,並放棄黑白分離政策。3個月後,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提案通過,對南非採取廣泛的經濟與道義制裁。這也導致南非黑白分離政策的最後終結。

相對於前兩次學運,今年哥大學運訴求也是明揭而清晰,那就是:反對以色列政府,要求抵制尼坦雅胡政權並全面撤資,以及聲援巴勒斯坦。這次學運得到超過100所大學的聲援,並擴及西歐等地。

質言之,3次哥大學運的影響各不相同,1968年的民權抗爭衝擊了美國的保守政治,樹立新的人權典範,為西方的自由民主與普世價值奠立新標竿。但它也帶來暴力抗爭,使校園運動與社會抗議日益尖銳,這是過去半個世紀美國社會內部對立與政治抗議行動日趨激化、流血犧牲不斷惡化的成因之一。至於1985年學運,在體制內推動溫和有序的改革,對保守的雷根政府構成嚴峻挑戰。由於國會支持,藉由對南非的撤資行動,終結黑白分離政策,也導致南非白人政權的瓦解。

至於2024年的學運,面對的是比白人政權更具威懾力的猶太財團與以色列遊說集團。影響所及,不但衝擊美國的憲政權威、言論自由與文化宗教認同,還進一步面對公民社會由內而外的對峙和撕裂。其結果,恐怕只有等到年底大選結果出爐,方可見其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