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植入神經義肢!帕金森氏症者能自主行動

隨著人口結構老化,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腦部和神經退化疾病越來越常見;在澳洲有社區中心,重新設計成對失智症者友善的活動空間,被視為是解決廣泛社區缺乏照護服務的解方之一。而在瑞士,一名帕金森氏患者,最近接受一項實驗性療法,在脊隨植入神經義肢,刺激腿部肌肉,現在不用靠輔助就能站立、行走,甚至上下樓梯。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自信地邁開步伐向前走,就算轉身也不怕跌倒,這名63歲男子高堤耶,在瑞士接受最新醫療科技協助後,行動能力大幅提升。

帕金森氏症患者 高堤耶(MARC GAUTHIER):「我可以獨立自主,如你所見,我可以走路,雖然話還是說不好,但這是另一回事。這改變了我的生活,我現在可以出門,甚至可以走路運動。」

高堤耶在30多歲時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隨著病程發展,逐漸出現顫抖、四肢僵硬、平衡與協調困難等症狀,儘管和多數患者一樣,接受了多巴胺和深部腦部刺激治療,但在行動上仍有局限。

洛桑大學醫院神經外科醫生 布洛赫(JOCELYNE BLOCH):「馬克(高堤耶)的情況是,他幾乎都待在家,因為他害怕跌倒,跌倒就代表危險。有了這個療法,患者就可以有更多自信心,可以外出,有更好的社交,做更多事情。」

一直到2021年,瑞士的洛桑大學醫院團隊找上門,在他的脊隨植入了由電極組成的「神經義肢」(neuroprosthetic),這個裝置能和裝在腹部皮膚下的電脈衝產生器結合,刺激脊髓運動神經。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 庫廷 (Gregorie Courtine):「這個技術是一種神經刺激器,可向涉及腿部肌肉控制的脊髓區域,提供精確的電脈衝,這些電脈衝在正確的時間,傳送到正確的位置,以重現脊髓自然的運動方式來行走。」

研究員表示,這種植入物能和大腦神經細胞一樣,向腿部肌肉發送信號,讓患者恢復正常行走能力;在過去三年反覆開關電極輔助復健下,現在高堤耶也能自行上下樓梯。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 庫廷:「經過幾個月的這種刺激復健治療後,馬克恢復了在戶外獨立行走的能力。目前他每天都在使用這種刺激,來提升他的行走能力。」

今年稍早,同一個研究小組,也使用類似但不同的技術,讓一名癱瘓男子恢復行走能力;團隊表示,接下來打算在明年對另外6名帕金森氏患者進行試驗,為更大規模的研究鋪路,未來有望造福更多患者。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 庫廷:「這只是一名受試者,我們仍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帕金森氏患者都會對這種療法產生反應。但我們致力於先和Onward Medical一起開發出一種真正適合帕金森氏症患使用的技術,並且對另外六名患者測試這種干預療法。」

隨著人口老化,腦部和神經退化疾病越來越常見;英國一份研究指出,到2040年,英國的失智症人口預計翻倍,達到170萬人,比原先預期還高出42%。

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ARUK)政策主管 湯瑪斯(David Thomas):「我們估計,目前英國約有三分之一的失智症者,實際上沒有被診斷,獲得診斷可能需要長達兩年的時間,所以英國和世界各地的醫療服務,如何去診斷失智症需要有根本性的改變。」

失智是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包含高血壓、糖尿病、抽菸、營養不均、腦部創傷等都是危險因子;在全球人口結構迅速老化下,除了預防,也凸顯建立失智友善社區的重要性。

失智症患者 韋柏(Bruce Weber):「我所有的朋友都消失了,我得獨自經歷這一切。」

韋伯在被診斷失智後,和當地社區活動中心一起,重新設計更符合自己需求的活動空間;包含把門漆成不同顏色,幫助辨別,還量身定製每周活動,讓失智症者能安全地進行交流活動。

墨累橋社區中心人員 史密斯(Sarah Smith):「這裡在社區中很受歡迎,我們看見越來越多失智症患者、他們的照護員和夥伴,都來到我們的咖啡廳。」

失智症患者 韋柏:「這就是讓我繼續前進的動力,和社區、和人們在一起,同時為接下來來到的人留下點東西。」

在澳洲估計有近50萬人失智,打造更包容性的環境,讓失智症者也能走出家門、參與社會,對延緩退化也有幫助。

更多 TVBS 報導
失智症「中西同治」 日本研究抑肝散有助安定心神
預防失智症找上門!醫師提12危險因子 留意可降低4成風險
捐「糞」救人!微菌叢植入可望治帕金森氏症、自閉症
帕金森氏症發作! 男發抖倒地女警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