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逼英國人出走

工商時報【蔡鵑如】 英國脫離歐盟大家庭、美國民粹與民族主義掀起波濤,成為這一波新移民潮的推手。許多英國人選擇入籍對移民友善寬大的德國,而美國也有愈來愈多厭倦惡劣政治氛圍的民眾,轉往國外另起爐灶。 ■Today, modern Germany is seen more often as a bastion of tolerant values: international, democratic and open to immigrants. 去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過關,在脫歐的論戰中,境內歐盟成員國移民的權益,正是焦點之一。如今英國已準備和歐盟展開為期兩年的脫歐商談,在英國生活的30萬德國人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同樣對脫歐不安、旅居德國的10萬英國人,大多數已申請歸化德國公民,其他人則計算還要多少天才能達到申請門檻。「你什麼時候可以變德國人?」成為這群英國人茶餘飯後聊天時的開場白。 他們當中有的是年輕個體戶,擔憂脫歐後他們得申請簽證,工作機會將愈來愈少;靠退休金的養老族也害怕,他們戶頭的英鎊恐會愈來愈薄,生活會更難過。 但少部分人早有遠見。愛絲咪公投前幾周就與德國移民單位安排會面,她參加了公民測驗,遞交所有文件,幾星期後在柏林的新克爾恩區成為德國公民。簡單的儀式卻讓她情感沸騰,連自己都不敢置信。 「移民國度」吸引歸化 宣誓當天共有22國的50人歸化,分別來自美國、義大利、法國、敘利亞、土耳其和伊拉克。地區首長歡迎大家,並解釋德語Heimat(祖國)的意義;當愛絲咪引述德國憲法、並談起在德國所有人無論種族、性別和出身皆平等時,她已熱淚盈眶。在場樂隊接著演奏起22國國歌,此時愛絲咪開始啜泣;儀式最後,歌手演唱歐盟之歌─貝多芬的《快樂頌》,愛絲咪已經哭成淚人。 愛絲咪說,想到其他人經歷多少千辛萬苦才來到這裡,就令她情緒澎湃,「他們躲避戰爭逃離家園、為了在德國安身立命努力打拚」。 在幾年前,如果告訴英國人要入籍德國,對方可能會奉送納粹冷笑話,或德國人愛把大毛巾丟在躺椅上占位子的老梗。但如今的德國已跳脫這些刻板印象,德國已成為國際性、民主、對移民敞開大門等寬容價值的堡壘。 儘管德國總理梅克爾對移民廣開大門的政策在國內外均遭受批評,但對這群新入籍的英裔德國人來說,歡迎移民的德國充滿吸引力。數十年來,德國經歷了一段艱困轉型過程,才重新定義所謂的德國人。梅克爾曾形容德國為「移民國度」,當前德國人口中,高達2成具移民背景。 脫歐讓英國人想變成別國國民,而在向來是移民大熔爐的美國,大選前後一連串的政治亂局,也讓不少老美選擇離開家鄉移民他國或到海外工作。住在加州舊金山的左派工程師海曼,在大選前的去年8月,因為無法忍受兩黨的候選人,也厭倦民族主義,決定舉家遷往加拿大卑詩省。 移民諮詢人數大增 專為移居海外提供諮詢的線上業者Movehub公關主管嘉蘭說,在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來自英、美的網站流量大幅增加,更驚人的是,關於如何成為歐盟國家公民的網頁,流量暴增1,000%,而和「如何搬到加拿大」的網頁搜尋,來自美國維吉尼亞、佛羅里達和新澤西等州的流量,比過去狂飆5,000%。在川普就職後,在該網站尋求遷移公司到海外資訊的個案,一口氣成長了36%。 嘉蘭指出,這些因為國內現狀或政治氛圍改變,而打算到海外重起爐灶者,在意識形態上多半是自由派或進步政治理念的信奉者。Movehub甚至為此製作一張移民地圖,標出最自由化的國家,以供客戶參考,依序為愛爾蘭、芬蘭、瑞典、挪威和紐西蘭。 近年來因為科技日新月異,帶動另一股非政治氛圍影響的移民潮。德國的歐洲社會管理暨技術學院教授佩柏表示,在電訊科技推波助瀾下,到其他國家工作卻還能有家的感覺,已經不再那般困難。自從2005年,在家工作者成長了超過兩倍,名列財星1,000大的企業員工,平均有半數不在辦公室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