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幹手術交由機器人操作更安全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圖:雙和醫院引進醫療用機器人執行手術畫面/雙和醫院提供
腦幹是人體神經中樞,一旦腦幹出現病變,不論是中風出血或其他原因造成,手術常常是保命之道;然而由於神經脈絡與重要血管的分佈複雜,讓腦幹手術成了外科醫生的惡夢,一個不小心就可能造成病人永久性的傷害,救回來也可能是「白菜」。雙和醫院從去年四月引進ROSA機器人以來,在上月更發表亞洲第一例腰椎內固定合併骨融合手術獲得外界重視,然而這款機器人更重要的是在於腦幹手術,其先進處在於,只要病灶定位完成,機器人完全可以獨立操作,就像GPS繪圖一樣精準。
由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林乾閔副院長所率領的雙和醫院神經外科團隊,近一年來已經執行過由ROSA機器人所擔綱的腦幹手術。林乾閔說,在充滿複雜的神經血管叢中,ROSA可規劃出最適合病人的手術切入路徑,提升外科醫師手術準確度,使病人預後恢復狀況良好,減少後遺症產生。此外ROSA spine機器人手臂的即時動態導航系統、光學導航系統,再搭配術中O型臂X光機,可追蹤病人在手術中因呼吸造成身體的起伏,並獲得3D重組影像,即時調整機器人手臂的位置,使置入物的位置,達到不只精準更可防錯的機制,提供更多一層的安全防護。
林乾閔表示,包括癲癇、巴金森氏症的病人,如果使用傳統的手術,光是置放頭骨架定位就需要大概半天以上,而前者還要再放上十幾條電線,才能偵測腦中不正常放電的位置,達到癲癇的治療目的,這些都必須要用人工進行,相當耗時。而巴金森氏症更需要精準的植入電極,一旦位置確定之後,接下來就只能靠外科醫師精湛的手術技巧,其中一個小小的抖動或偏差,都可能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留下後遺症。
林乾閔指出,啟用ROSA機器人執行腦部手術,上述的動作只要一至二個小時就可以完成,整個時序節省了很多時間,病人的麻醉風險自然降低許多,加上手術時間也縮短,病人傷口更小,手術路逕也更精準,對腦部可能的傷害幾乎沒有。因為機器人的手臂不會擅抖,直進直出,所有路線只要規劃好,機器人就會自行找到病灶並可達到精準植入電極或移除腫瘤。
尤其是以往有腦幹腫瘤的患者,常常不敢去隨便做切片動作,以避免切片過程中傷害神經或是血管,因而缺乏病理組織或錯失手術的機會,但是有了ROSA機器人,這一類的動作就變得更簡單。
林乾閔強調,雙和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引進ROSA機器人近1年來,已執行過近三十例的腦部手術,機器人的定位誤差小於0.2mm以下,對於需要講究極度精準和穩定的腦部手術而言,機器人的貢獻度極大,只要註冊完成,機器人就可以依醫師的設定穏定的執行定位追蹤手術,相對於人手而言,對病人的風險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