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介面、細胞編碼到人工鑽石!2022年最值得關注的9種新技術

研調機構CB Insights於今年8月底發布了一份《Game Changers 2022報告》,內容介紹在未來10~20年可能改變產業規則的9種新興技術,以及提供這些技術的新創公司。

9種新興技術包含:商業量子感測器、人工智慧審計師、大腦人機介面、實驗室製造的鑽石、個人數據所有權、細胞編碼、神經型態計算、去中心化商務、無密碼身份驗證

CB Insights指出,內部主要根據近期發展猛進的投資項目與知名投資者動向,歸結出這9種新興技術項目。

此外,CB Insights還運用平台本身的功能,例如新聞提及率工具(量化各種技術在媒體的關注度)、收益紀錄搜尋引擎與分析(瞭解企業對於公司經營戰略與產業未來發展之看法)、商業關係工具(追蹤某公司的競爭對手與合作夥伴)等,藉以瞭解最新的市場技術發展趨勢。

以下一一介紹這些新興技術的內涵。

1. 商業量子感測器(Commercial quantum sensors)

「商業量子感測器」是一種超級靈敏的系統,能夠檢測環境中的極端微小變化。對研究人員而言,普遍希望運用量子的疊加性(superposition)與糾纏性(entanglement)等物理狀態,開發出能夠精準測量磁力與重力的系統設備。

這項技術目前正處在萌芽期,並且應用在地下測繪(underground mapping)與醫療影像(medical imaging)等廣泛領域。與傳統的感測器相比,量子感測器能夠做到更小、更便宜,且精準度提升數千倍。

對此,新加坡量子新創公司Atomionics表示,「最讓我們興奮的是,我們可以(透過量子技術)建立一個嶄新的定位系統,而不需要透過任何衛星或外部訊號。」

目前發展相關技術的新創公司,例如新加坡Atomionics、德國NVision、瑞士Qnami等。

量子電腦示意圖_quantum computers 圖/shutterstock
量子電腦示意圖_quantum computers 圖/shutterstock

2. 人工智慧審計模型(AI auditors)

人工智慧系統,尤其是由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驅動的系統,很容易受到演算法偏見和數據中毒的影響。

隨著全球超過55%的公司使用人工智慧技術,上述威脅可能會影響到各行各業。有鑑於此,新創團隊如加拿大Snitch AI、紐西蘭Kosa AI、美國奧斯汀CognitiveScale嘗試建立一套「人工智慧審計模型」,意即將審計軟體整合到人工智能系統中,用以分析、評估和修正數據中的問題,以減輕人工智慧技術對社會帶來的危害。

3. 大腦人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雖然「大腦人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術已經存在了幾10年,但侵入性較低的最新解決方案可以加快商業化進程。

以往的BCI技術,主要應用在與嚴重殘疾人士溝通,如今該項技術已經拓展到其他的醫療應用,例如更有效地檢測腫瘤、作為神經反饋的訓練工具(提升認知能力)、加速中風病人的康復。

目前發展相關技術新創公司,例如美國舊金山Neuralink、美國奧斯汀Paradromic、 美國坎貝爾Synchron。其中,Neuralink是由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共同創辦。

Neuralink elon musk 圖/Neuralink
Neuralink elon musk 圖/Neuralink

4. 實驗室製造的鑽石(Lab-grown diamonds)

鑽石不只有收藏功能,同時是人類已知的最好製造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導熱能力、硬度、折射率以及電絕緣性,以上特點都能夠有效應用在半導體、光學、可再生能源、醫療設備等產業。

也因此,人們開始在實驗室環境中親手培育鑽石。「使用鑽石材料的半導體設備,可以提供比矽(silicon)多出一百倍的電流,」美國新創半導體公司Akhan執行長亞當.可汗(Adam Khan)看好發展情前景。而目前發展相關技術的新創公司,則包含澳洲Quantum Brilliance 、土耳其Appsilon、美國舊金山Diamond Foundry等。

5. 個人數據所有權(Personal data ownership)

根據Flashpoint統計,86%的美國消費者表示「數據隱私」是一個日益增長的擔憂,40%的美國消費者不相信企業合理使用他們個人的數據資料。

過去數據平台習慣全面掌握消費者個人的數位足跡,而如今,一些科技新創公司例如美國的Spruce、ODE、 Invisibly正在運用區塊鏈技術,試圖讓消費者重新掌握數據所有權(data ownership),意即由消費者個人決定何時、如何使用這些數據。

shutterstock_1165326400_區塊鏈.jpg 圖/everything possible via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_1165326400_區塊鏈.jpg 圖/everything possible via shutterstock

6. 細胞編碼(Cell coding)

新的細胞重新編程技術(cell reprogramming technology)正促使細胞的生長速度與效率提升。根據《Game Changers 2022報告》,這項技術包含降低細胞治療的成本、使治療更加個人化與針對性、規模化生產等好處。

時間回到2006年,日本幹細胞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的研究團隊發現蛋白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可以觸發人類細胞中的特定基因,並且再轉化成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s),而這些幹細胞可以成為身體中任何的細胞類型,如此便開闢了新的醫學治療途徑。

目前,投入相關技術開發的新創公司例如英國倫敦的Bit Bio與Mogrify,以及瑞典Asgard。

medical_細胞療法_癌症 圖/Shutterstock
medical_細胞療法_癌症 圖/Shutterstock

7. 神經型態計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

神經型態計算(或稱「類腦計算」),指的是使用包含電子模擬電路的超大型集成系統,藉以模擬神經系統中存在的神經生物學體系結構。

《Game Changers 2022報告》指出,與傳統電腦相比,「神經型態計算」是一種更加具備靈活性的系統,譬如只有在數據輸入時才會消耗能量。以上所談到的優勢,一方面有利於應用在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自動駕駛汽車等低功率設備,另方面也可用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

目前致力於發展這項技術的新創如美國Rain Neuromorphics、荷蘭Innatera、瑞士SynSense等。

8. 去中心化商務(Decentralized commerce)

談及「去中心化商務」勢必會回到NFT(非同質化代幣)的討論。

新創團隊如Boson Protocol、Orgin認為,在元宇宙(Metaverse)的虛擬世界裡,買賣雙方有機會在區塊鏈上直接進行交易,而不必經過傳統的中心化電商平台,如此能夠維持交易的透明度與真實性。

上述兩家團隊皆看中潛藏的商機,前者開發數位貨幣及其市場,後者則幫助創作者(賣家)建立數位店面來銷售產品,並且從中賺取利潤。

NFT 圖/photoAC
NFT 圖/photoAC

9. 無密碼身分驗證(Passwordless authentication)

根據《Game Changers 2022報告》,超過60%的數據洩露可歸因於薄弱或重複使用的密碼,而有關數據洩漏的平均成本超過400萬美元。基於此,新創團隊如美國的HYPR、Beyond Identity、Stytch嘗試開發「無密碼驗證技術」來提升網絡安全性。

憑藉「多重要素驗證(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MFA)」技術,如今有機會完全跳過密碼設置的環節,將用戶的設備與其身分直接聯繫起來。舉例來說,一名用戶透過筆記型電腦登錄,只需要輸入個人的用戶名,系統就會在自動驗證(透過受保護的密鑰)他們的身分。

延伸閱讀:蘋果、微軟、谷哥三大巨頭共同打造無密碼時代,擴大支援FIDO加速無密碼登入時程

以上的一系列過程都並未儲存用戶訊息,防止個人數據被惡意盜用、冒充,其目的就是要設計出「無摩擦」(friction-free)的用戶體驗。

資料來源:CB Insights

責任編輯:錢玉紘

更多報導
Neuralink進展緩慢!馬斯克神經科技公司陷泥沼,失望到考慮投資競爭對手
AI人工智慧取代大量人力,工業5.0時代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