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的蘋果與禁果

(影像來源:Elias, Pixabay)
(影像來源:Elias, Pixabay)

生技研究開闢出腦科學新天地,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跨入認知功能研究,也成功把人類神經細胞植入大鼠腦中和牠的神經細胞一起成長,那麼,牠是「人鼠」還是「鼠人」?再者,牠們會有意識嗎?

撰文/曾志朗

9月又風又雨,趕走了夏末的暑熱,帶來了10月的秋涼。歷經近三年新冠疫情的拖磨,各項防疫措施漸漸鬆綁,各大學的校園也慢慢恢復活力,教室、會議室、演講廳、操場,甚至體育館,到處生機盎然,口罩也拿下來了(依規定,運動時可以不戴口罩),看到熟悉朋友的臉龐,令人有恍如隔世重逢的驚豔,寒暄也更為熱絡了。

10月還是諾貝爾獎逐一揭曉的時間,這是科學界的盛事,全球莫不拭目以待,因為這些獎確實代表人類創造科技文明的最高成就。雖然諾貝爾獎在理工醫學的評選強調基礎科研的重要發現及理論,但這些艱深的理論卻都能在後來的科技發展上,扮演最核心最關鍵的角色。例如最具代表性的現代社會文明,要算是社交和工作皆不可或缺的手機了。有人就整理出它的成功,實是匯聚了將近10座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的研發應用,包括成像和傳輸運用到的電荷耦合器件和光纖(2009年物理獎)、外殼得利於高分子材料(1963年化學獎),螢幕技術歸功於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2000年化學獎)、發光二極體(LED,2014年物理獎)和液晶顯示螢幕(LCD,2014年物理獎),主機板仰賴半導體異質結構和積體電路(2000年物理獎)、鋰離子電池多虧2019年化學獎三位得主的努力、儲存微型化則拜巨磁阻效應之賜(2007年物理獎),還有傳導散熱靠的是石墨烯研發(2010年物理獎)!在在說明基礎科研和科研應用息息相關,而且影響甚鉅。難怪每到10月,學界人士和各大媒體全都引頸關注諾貝爾基金會的記者會,更是競相預測名單,最終獎落誰家?

按照時程,10月3日是生醫獎的揭曉日,不少人看好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時,為mRNA疫苗技術做出巨大貢獻的卡里科(Katalin Kariko)。去年她的呼聲就很高,但落選了,今年6月她獲得唐獎評選委員會的青睞,拿到生技醫藥獎,大家再度看好她能雙獎臨門。果然晚間6點過後,手機就叮叮咚咚響個不停,各路人馬互通訊息。不是卡里科!雀屏中選的是德國馬克士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帕波(Svante Pääbo)!根據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說明,帕波開創了古基因組學,不僅完成尼安德塔人的基因定序、發現古人種丹尼索瓦人,更在新冠疫情期間,從尼安德塔人、重症患者及對照組的基因比對中,發現了在演化過程中,尼安德塔人遺留至現代不同種族身上的高風險基因和降低重症基因,所以頒獎給他,表彰他在已滅絕古人類基因組和人類演化領域的成就。

有趣的是,許多勤讀「科學人觀點」的文友和學生,除了傳給我生醫獎得主的報導,也傳來去年4月我寫的〈弗林效應:尼安德塔人的哀歌〉一文連結,其中講的就是帕波的研究發現,大夥兒誇我有先見之明,讚得我猴尾巴(我屬猴)都翹起來了。更妙的是,王士元院士也提醒我,1980年代我每年寒暑假都會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裡的POLA(Project on Linguistic Analysis,主持人是王士元院士)實驗室做研究,隔壁木造房子就是大名鼎鼎「出非洲記」的威爾遜(Allan Wilson)教授所在的分子演化實驗室,威爾遜利用分析比對世界各地移居到加州的產婦臍帶血的基因序列,建構出古人類遷徙圖。好幾次在學術討論會中,只見一個年輕人安靜坐在角落筆記,那就是來自瑞典的博士後研究員帕波啦!

那些年,當我們談到古代語言的起源和變遷,都有一致共識,語音變遷的那棵樹,根在非洲,長出分枝的時程,一定會和基因遷徙的這棵樹重疊。可惜的是,威爾遜英年早逝;可喜的是,帕波延續了老師的古人類基因學,更進一步解析尼安德塔人因缺少人類祖先擁有的基因而滅絕的原由,而今獲得諾貝爾獎的肯定。我為威爾遜惋惜,也替帕波高興,更期待他能把古人類基因組學和現代正在發展的腦神經科學結合,為人類文明的起源及其進階的歷史,做出更精細的鋪陳!

從基因的單一分析到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對人類行為和疾病的跨領域研究極為重要,是越來越明確的事實。人類行為的表現和疾病的症狀,很多都不是由單一基因造成,而是許多不同基因交互作用的結果。近年來,這些新的分析技術的進展,也為腦科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舉個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研究,就可以體會一個全新的科學領域漸漸成形了……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22年第249期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