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中風症狀有哪些?存活率高嗎?飯後肚子痛小心腸中風來敲門

腸中風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高達90%,你知道嗎?肚子痛是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的症狀之一,但要是出現找不出痛點、難以形容的腹痛,就要當心可能是「腸中風」!究竟腸中風症狀有哪些?腸中風原因是什麼?腸中風該怎麼預防與治療?飲食上要注意哪些事?Yahoo奇摩顧健康帶你一次了解。

相關新聞》別忍痛!老伯伯腹痛吃藥未好狂拉肚子 醫一看竟「腸中風」4種人風險高

A woman is in pain due to a gallbladder attack or gallstones.
腸中風的腹痛通常無法明確說出痛點,跟一般盲腸炎、胃穿孔引發的腹痛不同;若有相關腸中風症狀,務必謹慎看待。(示意圖/Getty Images)

腸中風是什麼?腸中風原因有哪些?

說到腸道相關疾病,許多人首先會想到大腸癌,腸中風則相對鮮為人知。然而,腸中風凶險的程度其實不容小覷,倘若延誤治療,致死率直逼90%。那麼腸中風是什麼呢?和大家熟悉的腦中風有什麼相似之處?內科醫師傅裕翔解釋,腸中風的醫學名稱為「急性腸繫膜缺血」,也有一說稱「缺血性腸炎」,概念類似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是一種血流無法順利抵達腸道、供應組織所需血液,進而引起的急性疾病。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說法,腸中風跟一般血管中風一樣,可以分為動脈阻塞及靜脈阻塞,兩者的成因不盡相同,其中動脈阻塞約占七成,較為常見。

  • 動脈阻塞:多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有關。動脈硬化通常是全身性的,如果飲食不均又少運動,須留意患病率恐大增。

  • 靜脈阻塞:多發生於凝血功能異常或深層靜脈血栓的病患身上,僅少數為惡性腫瘤或服用藥物所致。值得注意的是,靜脈阻塞腸中風多半發生在年輕人身上。

而臨床上提到的腸中風,多半是指小腸中風。這是因為腸道動脈分為「上腸繫膜動脈」和「下腸繫膜動脈」,小腸僅由上腸繫膜動脈供應血流,大腸的血流則源於兩條腸繫膜動脈,由於兩條動脈同時阻塞的機率比較低,因此大腸中風的發生率相對較小。

腸中風症狀、併發症有哪些?

綜合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林彥良光田綜合醫院衛教資料,腸中風患者會有腸蠕動不良、腹痛、腹瀉、血便、噁心、發燒、脹氣等症狀。腸中風特殊之處在於,劇烈腹痛的感覺「難以形容」,因為痛感分散,理學檢查時常會找不到痛點,患者大多覺得到處都很痛,卻無法說出個所以然。家醫科醫師王威傑舉例,盲腸炎多會在右下腹或肚臍周圍有局部壓痛感,胃穿孔則經常能在上腹部找到單一痛點,但腸中風通常指不出特定疼痛位置。

如果腸道因各種原因缺血造成腸中風,便有可能引起一連串效應。腸黏膜會首當其衝受影響,當腸黏膜無法抵禦細菌,細菌就可能穿越腸壁屏障,向外擴散至全身血液循環,引發「敗血症」。倘若腸道缺血持續數小時未恢復,腸壁會缺氧腫脹直到壞死,一旦腸道穿孔,腸道內大量的消化液與細菌會流到腹腔形成「腹膜炎」。若是發生上述嚴重併發症,腸中風患者的死亡率高達90%且預後不佳,不可不慎。友善提醒,飯後腹部不舒服、吃消化藥也無濟於事,或者腹部、肚臍周圍瞬間劇痛或有冒冷汗等情況,都可能是腸中風徵兆,建議盡速就診。

延伸閱讀》她肚子痛、吃不下「送急診宣告不治」!醫揭1病:死亡率相當高

腸中風存活率高嗎?腸中風發生和年紀有關嗎?

國人罹患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比例逐漸增加,而腸中風的發生又跟三高脫不了關係,因此近年來腸中風的發生率,有愈來愈高的趨勢。至於讀者們可能想了解的腸中風存活率,大腸直腸科權威醫師陳自諒以大腸癌為例,讓大家有更明確的認識。

陳自諒醫師指出,大腸癌第二期的五年存活率約85%(死亡率約15%),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約80%(死亡率約20%);若拖到第四期,則五年存活率會驟降至10%~20%,意思是有高達80%~90%的患者會在五年內死亡。與大腸癌相比,腸中風可說是更為險惡的疾病,要是沒有把握12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送醫,一旦發生腸壞死、敗血症或腹膜炎等併發症,死亡率將大幅飆升至90%。

而腸中風好發於60歲以上長者,有三高問題、抽菸習慣,患有心臟病、糖尿病、動脈硬化、心律不整、心房顫動、冠狀動脈疾病、慢性病、其他血管疾病病史者,引起血管阻塞的機率比一般人來得高。服用藥物(如避孕藥)或成癮性物質(如毒品),也可能引發腸中風;部分因疾病重症、入住加護病房治療的族群,亦可能因感染或休克,導致經過腸道的血流量降低,連帶增加發生腸中風的危險性。衛福部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肝膽腸胃科醫師方冠傑另提醒,冬天天寒血管收縮,腸中風更容易發病;半夜至清晨也因血液較濃稠,特別容易出狀況,尤其需要小心。

有些人會把腸中風發作的症狀和其他腸胃問題搞混,甚至置之不理,延誤就醫時機。但醫師直言,雖然腸中風藉由電腦斷層檢查大多都能精準診斷,但容易罹患腸中風的高風險族群當中,偏偏又有不少人不適合做電腦斷層,民眾自己提高警覺更顯重要。因此平時若是感覺腹痛,一定要多加留意觀察,如果疼痛持續三至四小時不間斷,就應該及早檢查。

腸中風治療怎麼做?

當患者因腹痛前往診間就醫,醫師一般會利用電腦斷層,觀察腸壁是否腫脹變厚、腸壁是否有氣體,以及供應腸子血流的腸繫膜血管是否有血栓卡住;並會透過血管攝影查看血管狀況,了解是否有某段供應腸道的血流突然不見或減少,以確定患者是否為腸中風,接著會依照疾病的嚴重程度,而有不同的治療方針。

台大外科部醫師賴碩倫表示,患者確診為腸中風後,就要輸注大量點滴,優先解決脫水引起的缺血;倘若發生血栓,則需注射或以導管伸入腸繫膜動脈內,給予血栓溶解劑;要是患者腸壁上有空氣,代表腸黏膜已經壞死,必須開刀把壞死部位切除。而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腸黏膜壞死很容易被腸道中的細菌所感染,因此使用廣效性抗生素,也是醫療中重要的一環。醫師示警,腸中風發現得越晚,越容易引發敗血性休克,死亡率極高,不容輕忽。

心臟及血管外科醫師林伯彥補充,患者在進行腸切除手術後,通常會缺少一段腸子,進而造成「短腸症候群」。小兒外科醫師陳芸說明,太短的腸子,會讓患者無法維持身體正常的營養與水分吸收功能,長此以往恐怕導致營養不良,需要透過全靜脈營養輸液供給身體所需的養分和水分。

腸中風飲食要注意什麼?預防腸中風可以怎麼做?

腸中風初期很容易被忽略,直到發現時經常已是中後期,故一般患者大多會需要經歷手術治療,奇美醫院提醒,腸中風患者術後須要禁食直到排氣;勿用吸管飲水,以免吸入過多空氣;須照恢復情況採漸進式飲食,並依循少量多餐、高熱量、高蛋白及低渣的飲食方針,建議可攝取以下食物。

  • 五穀根莖類:饅頭、土司、稀飯、麵條。

  • 蛋豆魚肉類:去皮、去筋的嫩肉或豆製品,不吃肥肉或油炸食物。

  • 蔬菜類:煮熟的低纖維瓜類與嫩葉。

  • 水果類:低纖維並去皮、去籽或過濾後的果汁,像是哈密瓜、香瓜、西瓜、葡萄、蘋果、蓮霧、香蕉、木瓜等。

  • 油脂類:少吃動物性油脂。

至於預防腸中風,首重控制三高、戒菸戒酒、維持健康體重、定期檢查心血管疾病、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保持心情愉悅並培養運動習慣。提醒大家,如有三高、心律不整等病症,務必定期服藥、切勿自行停藥;同時記得適當補充水分,以降低血液濃度,遠離腸中風的危機。萬一不幸發生腹部大面積疼痛、悶痛,或飯後出現腸胃疼痛等情形,都建議盡速就醫檢查。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廖梓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