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恐釀「神經性後遺症」影響終生

記者楊艾庭/臺北報導

腸病毒全年皆可感染,高峰期為每年5-6月及9月開學季,然而家長對腸病毒的了解有多少?茂盛醫院副院長簡佳裕醫師觀察,由於前幾年新冠疫情高度防疫,少有腸病毒疫情傳出,導致許多家長警覺性降低,甚至有許多錯誤認知。常見迷思包含:以為腸病毒傳染力不高或只會得一次、不知道腸病毒也有後遺症等,甚至以為腸病毒就是腸胃炎,殊不知腸胃炎表現多以吐、拉、肚子痛為主,腸病毒則以口腔潰瘍或手腳水泡為主,較少出現腸胃症狀。

簡佳裕醫師進一步解釋,腸病毒型別很多,即使得過其中一種,還是可能感染其他型別;而且腸病毒傳染力強,超過五成來自家庭成員傳染4,即家中的小哥哥小姊姊(大寶寶傳染給小寶寶),可透過飛沫、接觸、甚至是糞口傳染,即便看似痊癒,患者糞便仍帶有病毒,且傳染力可長達12週。更重要的是,儘管大多數腸病毒感染會自然康復,但研究發現,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或心肌炎等重症的幼兒,康復後仍可能留下神經性或心臟疾病後遺症,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肢體不協調,也可能有過敏性疾病與社會心理問題等長期影響。

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 醫界呼籲爸媽主動出擊制伏腸病毒

臺灣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博士指出「目前腸病毒沒有特效藥,重症患者多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因此具備完整認知、及早預防才是保護孩子的作法。」預防腸病毒須靠多方面介入,由於過去無疫苗可接種,家長大多只能透過勤洗手、注意環境衛生等方式降低病毒傳播機會。「所幸現在腸病毒71型疫苗上市,可提供孩子主動免疫的防範措施、降低重症發生風險。」

簡佳裕醫師補充,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歷經十多年研發,以台灣流行之B4亞基因型病毒株,配合高產能細胞培養生物反應器製程,保護率高達98%,對亞洲流行的腸病毒71型主要亞型病毒具優異交叉保護力,適用於2個月至6歲以下的高危險族群,而且只須接種兩劑並間隔28天,是嬰幼兒與家長的一大福音。

何美鄉博士與簡佳裕醫師提醒,新冠疫情讓民眾防疫意識抬頭,但可能忽視其他傳染病預防,尤其本月已進入腸病毒高峰期,腸病毒疫情逐漸升溫,鼓勵家長可與醫師討論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建構孩子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