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進入流行期 加強洗手注意個人衛生預防

每年四至九月是腸病毒流行期,以往每三至四年都會有一次大流行,在政府強力預防宣導及新冠疫情嚴格防疫下,近二、三年腸病毒感染大幅漸少,但也因嬰幼兒接觸腸病毒機會減少,有抗體的人不多,依疾病管制署數據顯示,今年四月起就診個案較前幾年增加,儼然已進入流行期,並且已有四例重症案例,因此要特別留意避免大流行及減少重症發生。

柳營奇美醫院兒童胃腸科主任林舜峰醫師表示,腸病毒包含幾十種病毒型,常見重症大致有三類;第一類是「手足口病及�疹性咽峽炎」,以A71型及克沙奇A型為主,症狀為發燒、口腔、手、腳有水泡,重症個案多為此類型,以腦炎、腦膜炎表現;第二類是「感冒症狀,但重症時以肢體麻痺表現」,以D68型為代表,初始症狀像一般感冒或肺炎,較難事先注意重症前兆;第三類是「新生兒腸病毒」,以伊科病毒及克沙奇B型較常見,大部分以發燒、躁動不安、倦怠、食慾不振或呼吸道及腸胃道不適等非典型症狀表現,重症時會出現敗血症、心肌炎、肝炎、腦膜炎、腦炎,常是住院檢查報告異常才確認。

林舜峰醫師說,一般腸病毒感染多為輕症,治療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但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一歲以上沒發燒平靜時超過每分鐘一百廿下)等重症前兆,須盡速至腸病毒責任醫院或大醫院就診;另也提醒即使是輕症,大人免疫力較差時也會被傳染,出現手足口病症狀。

林舜峰醫師指出,腸病毒在室溫下可存活數天,但不耐強鹼、高溫、紫外線、含氯漂白水等,預防上首先要注意個人衛生及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僅用酒精無法殺死腸病毒,需以肥皂或洗手乳濕洗手,並保持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度運動以增加免疫力,避免進出擁擠室內場所減少與他人密切接觸機會;在環境清潔方面可用一比一百稀釋漂白水消毒,病童分泌物及可能污染的環境則用一比五十稀釋;接觸或照顧新生兒前應洗手,必要時更衣、戴口罩;媽媽產前十四天及分娩前後若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

林舜峰醫師也特別提醒,暑假開學後常會有一波感染高峰,尤其五歲以下嬰幼兒重症機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