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出血以為痣瘡 老翁「冒死」七月開刀展歡顏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曾美晴/台中報導

上圖:單孔腹腔鏡操作只需在腹部劃開單一傷口,所有手術器械集中於一處進入患部。

雖然大家都說科技發達讓民智已開,但是許多錯誤觀念卻仍存在我們生活的週遭。 台中78歲男性日前發現在肛門處長了幾顆小肉球,以為只是痔瘡沒有放在心上,直到近日上廁所時出血,這才就醫進行大腸鏡檢查。經過院方切片診斷為腸癌零期,但患者卻擔心在農曆七月開刀會被「捉交替」,醫師為保握治療零期癌的最佳時機,由醫護人員輪流勸說,最後決定進行「微創單孔腹腔鏡手術」,不僅術後第四天即出院,最終病理報告證實為第二期大腸癌,讓患者慶幸「還好有聽醫師的話!」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江驊哲表示,患者平時身體硬朗,唯肛門處長了幾個小肉球,但因不痛不癢,便無積極處理,直到日前因出現血便的症狀,原以為是痔瘡破裂所致,赴醫透過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大腸長了好幾顆息肉,便進行息肉切除,更在直腸和乙狀結腸連接處發現一顆小潰瘍狀腫瘤,切片證實為原位癌。

江驊哲表示相較於傳統腹腔鏡手術會在腹部留下四至六個小切口,「微創單孔腹腔鏡手術」利用「化零為整」的概念,將腹腔鏡各操作孔集中在一個三公分左右的洞上,不但傷口小、出血少、疼痛感少、恢復速度快,也較不用擔心術後沾黏的問題,但因僅單一切口,所以技術上較傳統腹腔鏡手術更為困難,建議由技術純熟的醫師執刀,可以達到更好的手術預後。

由於台灣每年約有1萬多人罹患大腸癌,並有近4千人因大腸癌死亡,而大腸癌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包括大便帶血且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經常腹瀉或便秘等,若能在第一期、第二期被確診,並積極治療,則五年存活率超過八成。

江驊哲醫師指出,因正值農曆七月,「擔心被抓走」,加上患者年事已高,不願開刀,經與家屬詳細分析病情和治療方式,才慢慢打開患者心房,經以「微創單孔腹腔鏡手術」,予以切除約15公分腸段,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兩天後恢復進食,四天後即辦理出院,而切除腸段的最終病理報告果然也顯示患者罹患第二期大腸癌,老翁得知後,不斷向醫師道謝。

江驊哲醫師提醒,為降低大腸癌風險,民眾平時應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可減少2至5成得到大腸癌的機會,並多運動、多喝水,只要增加腸胃蠕動,促進排便,則可減少4成離大腸癌機率,因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後,故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每2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則應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