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末期多專科治療 擺脫人工肛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五十的遠洋商船船員因工作因素,每次出航一、二年才能回到家。某次返航後,家人發現他與以往相比體重大幅下降,而除了暴瘦外,還出現腹部脹痛、進食容易嘔吐的症狀,在家人勸說下前往醫院就診,才發現罹患晚期直腸癌,腫瘤已轉移至肝臟。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胃腸及一般外科醫師范文傑表示,這名患者當時因腫瘤造成嚴重的腸阻塞,醫療團隊經過討論,在第一時間先為患者裝設暫時性人工肛門,後續再透過各科別專科醫師共同討論及安排相關檢測。由於患者腫瘤較大難以手術,因此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患者無RAS基因突變後,進一步規劃標靶治療,同時搭配化療與放射治療將腫瘤縮小,再應用微創手術完成原發部位及轉移至肝臟處的腫瘤切除,在一段時間的修復後,也順利移除人工肛門。

晚期腸癌治療手術成關鍵 多科接力規劃最佳治療順序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如果可以手術切除腫瘤,對預後及生活品質都能帶來更好的成效。」范文傑醫師說,臨床觀察發現,有兩成患者確診時已發展成第四期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且常見肝臟及肺臟的癌細胞轉移。所幸現今治療選擇多元,針對這些腫瘤難以手術且除的患者,透過術前標靶治療、化療及放療有效縮小腫瘤後,約有1/4的患者可以接受手術,大幅提升長期存活率。

過去人們常鼓勵癌症患者,抗癌是一場耐力賽,范文傑醫師認為,大腸直腸癌症治療與其說是患者的個人耐力賽,其實更像一場集結多專科醫療團隊的團體接力賽。大腸直腸癌的主流治療模式已邁入MDT多專科治療團隊模式,針對晚期或情況較為特殊的患者,集結大腸直腸外科、血液腫瘤科、放射科等各科別醫師的專業見解,共同擬訂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為患者規劃最佳治療順序,團隊成員也能從中獲益,完整認識疾病在各科別中的最新治療進展。

預防腸癌採健康飲食 不要讓食物長時間在腸胃道停留
MDT模式除了在治療上對患者有所助益外,同時也囊括營養師、心理師、社工等成員,全方面保障患者的營養規劃、心理健康,甚至是治療過程中的經濟需求,並透過個案管理師統整上述治療及其他層面的討論,協助擬定及對患者說明溝通治療計畫的進行。

范文傑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的罹患人數已經連續12年蟬聯第一,因此若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貧血等症狀,或甚至已摸到腹部出現腫塊,就應盡速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測。若本身年齡為5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也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測,及早確診、早期治療。除了定期檢查,范文傑醫師建議,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不要讓食物長時間在腸胃道停留、保持良好排便習慣,也是預防大腸直腸癌的好習慣。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